一句话评价《蛟龙行动》:
花大价钱,拍大烂片。
最近两天,天天看到于冬老板在朋友圈炮轰,把在豆瓣打一星的都看成黑水。可是于老板,你比其他片子抢跑,想靠春节前的点映拉动热度挽回颓势。影院和观众不是没给过机会,问题是片子不争气呀!不是花大价钱拍重工业电影,它就一定不难看。咱不能这么自己骗自己。

(*以下有严重剧透)

先说优点,就是上面这句话的的前半句。能看出来拍这部电影确实是花了大价钱,且都用在了刀刃上,尤其是潜艇内部空间,那段一镜到底看了确实会让人wow出来。电影特效数量和质感都是顶级的,部分动作戏和大场面的段落如果单拎出来看,是有看点的,如果军事动作类型爱好者,为了看海底潜艇战斗大场面,还是能够满足期待的。

但是除了这点之外,剧情剧情不行,节奏节奏不行,人物人物不行,不说一无是处但也是槽点满满。
首先,电影里武器知识很足,这种专业性也非常有必要,但问题在于量的多和少。《蛟龙行动》里安排的也太足了吧!台词像听天书,当然我承认我不是这方面爱好者,所以感受非常主观,可是这些秀腱子肉一样秀专业知识的操作,究竟对普通观众起到科普作用了吗?还是对理解剧情没啥太大帮助甚至产生了困扰呢?反正对我来说是后者。

其次,整个电影角色塑造更是稀巴烂。一个比一个扁平单薄,一个比一个苍白无力。
反派是某个有核武的国家,但是因为懂得都懂的原因咱也不能点名。这都好理解,但危机的起源竟然是来自反派的内讧?
反派中的保守派说:我觉得时机未成熟。
反派中的激进派说:此时不搞更待何时。
两边打了一架,激进派赢了,危机来了,蛟龙小队要去拯救世界守护和平了。
???我请问呢?保守派为啥觉得不行?激进派为啥又觉得可行?两边既然目的一致都是要搞事为啥要起内讧?你是一个字都不愿意多说啊?反派和危机是故事背景,就可以糊弄成这样???

就算这些都可以一笔带过,那正面角色和主线剧情你倒是好好搞啊???你搞好了吗?正面角色更是一个比一个单薄且尴尬。
电影里有三条较明显的人物成长线,为了方便理解以演员名代替角色名:
1、于适黄轩这对无血缘兄弟的和解。
2、王俊凯声呐兵的自我突破。
3、杜江克服战友牺牲的心魔。

第一条线,于适父亲和黄轩父亲是同一条船上的海员,在一场反抗海盗(不太确定,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的战斗中,于父被黄父误伤而亡。黄父在愧疚中将小于抚养长大,并在他长大后告诉他真相。小于无法接受,选择离家。这是家庭前史。
中间哥俩怎么成为队员,执行任务过程中哥哥的关心弟弟的不领情种种细节略去不表,直到哥俩最终是怎么和解的吗?
于适被敌人揍晕了过去,黄轩解决掉敌人后来查看于适伤情,清醒过来的于适以为眼前是敌人,条件反射给了黄轩一刀。
然后就顿悟了。和解了。升华了。
我:啊????????
难道说于适之前不能原谅养父是因为不相信亲生父亲是死于误伤?得要亲自实践一番才发现误伤真实存在,于是大彻大悟了?编剧你觉得这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为啥要这么写呢???
很显然,于适对养父的不原谅,误伤是次要原因,隐瞒和对真相的难以消化才是主要原因。把误伤戏码重现,只会把角色变得愚蠢和不讨喜。

第二条线也是卧龙凤雏,不遑多让。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第一次监听分辨时,没有迅速准确地区分出敌舰和干扰物,影响了对敌人的打击。
中间王俊凯的懊恼和努力略去不表,第二次相同的情况出现,王俊凯一闭眼一皱眉,然后分辨出来了,成为成功反击敌舰的决定因素。银幕外的我看得一脸懵逼:所以他第一次分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能听出来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中间他的心境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能力上的成长?能力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啥?我只能说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至于第三条线,相信我,看完电影你会忘记原来还有这条线的存在。

比人物塑造更加糟糕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戏份分配、节奏安排和堪称恐怖的文戏。
《红海行动》中,小队主线任务清晰,成员分工明确,小队成员单人戏份和群像塑造都非常出彩。再加上硬核的打戏,刺激的爆破大场面,罕见的银幕尺度,共同构成影片的吸引力。
《蛟龙行动》则把许多戏份分配给了潜艇上的戏。压缩了蛟龙小队的戏份。潜艇之间的鱼雷对轰虽然也很刺激,但那种刺激感和近身肉搏比还是差点意思。潜艇内的小空间无论是摄影还是动作戏,也都有点施展不开拳脚。而蛟龙小队的戏份不足,不仅动作戏看得不够过瘾,也让全员变得面目模糊。

至于文戏,呵呵。
好消息:《蛟龙行动》有文戏辣!
坏消息:文戏太差了,不如不加。

整部电影两次看笑了的地方都是文戏。
一次是张涵予那段让人记忆深刻的口琴,另一次是潜艇内喊口号式的作战动员,真的尬到让人能把潜艇抠穿。
请问林超贤导演,吹口琴这段戏是你在拍《长津湖》的时候,跟陈凯歌导演学习的吗?老凯都拍不出这么烂俗而富有喜感的桥段。
另一段作战动员更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敌人的阴谋是利用海底核弹引发海啸,影响整个东陆,这时候你问潜艇上的船员们愿不愿意同生共死去战斗,请问是想得到什么回答?这段戏除了以最正统的口号输出最正确的价值(没有说这个价值不对的意思),还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吗?
我能接受的唯一合理说法是看到的一则评论,说这么大的行动潜艇长按理来说应该先汇报再行动,张涵予问这一嗓子相当于自保(笑)

费了这么多话,最后做个总结,只希望于冬老师如果赔钱了,记得把欠韩寒的4000万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