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選充滿愛但是沒有錢的家庭,還是要選有錢但沒愛的父母?

這是個經典的兩難困局,通常來說事情不會那麼極端,有錢人不一定沒愛,有愛的人也不一定窘迫十足,一般是不會兩者都有,也不會兩者都沒有,現實往往複雜而鋒利。《假如,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下略稱為《假如》)就設置了一對這樣的選擇。

在福利院長大的福佳藝(佟麗娅 飾),她從小就失去了雙臂,但依然樂觀堅強。一天,她偶然在垃圾桶裡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喚名丢丢。

影片對于福佳藝的倔強與樂觀做了大量的描寫,其中不乏幽默筆觸,電影裡時不時想起笑聲。她住在撿漏的一室戶,平時風風火火,愛喝啤酒,遇事總不服輸,要争一口氣。

但讓我覺得最動人的,還是福利院為丢丢選擇領養家庭的這段戲,它涵蓋了很多社會層面的兩難。

丢丢的遭遇讓福佳藝想起了當初的自己,她決心要給丢丢全部的愛,但在警方得知情況後,丢丢被暫時送到了福利院,等待正規的領養。一切當然都是為了丢丢好。

福佳藝也跑遍了各個相關機構辦證明,去醫院體檢,成功地拿到了領養的資格。但這隻是一個門檻,這意味着她有資格做母親了,但她足夠好嗎?失去雙臂的她,收入微薄的她,僅僅憑借愛意就有可能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嗎?

在福佳藝之外,一對年輕有錢的夫婦想要收養丢丢。他們開着轎車,穿着體面,看起來很恩愛,也很有耐心。在“試用期”裡,他們帶着孩子逛高級商場,買精緻的小洋裝。

其實,無數的女作家都曾經說過,扮演母親的角色是一項必敗的旅程。不過《假如》這部片子把問題提得更靠前。

要孩子需要兩個能力,生育能力和養育能力。

我們常常質問有生育能力卻行為荒唐的人:為人父母為什麼不需要考試。

但武斷地講“沒錢就别生”、“沒能力養就别生”又過于冷酷。

但是對于領養家庭而言,生理性的鍊接被減到最弱,對養育能力的考量則大大增強。這個時候,物質基礎就空前重要。

影片沒有把富有健全的領養家庭塑造成“無愛”的家庭,他們或許是福佳藝的對手,但他們一樣關心丢丢。

福利院院長李梅擁有對領養家庭的最終決策權。她扮演着人生經驗更為豐富的成熟女性角色,也顯得更加“冷酷”。從始至終,哪怕實在福佳藝奮力争取之後,她也從未動搖過:當然要送丢丢去條件富裕、父母身體健全的家庭。

父母之愛子女,為之計深遠。對于福佳藝來說,愛是給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内最好的條件,即使這個條件包括:孩子要離開我,去更殷實的家庭。

影片的英文譯名為:till love do us apart。片尾看到這個标題的時候還是有些淚目的。

悲莫悲夫生别離。

其實從一個觀衆的角度看,福佳藝扮演的不僅是後天的母親的角色,她自己也仍然是一個棄兒, 拯救丢丢是她的執念,她也想讓女棄嬰的悲劇在自己這裡終止。這本來是一個平凡人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有一個孩子的依賴和需要,會讓她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會讓她撫平過往隐藏在太深處的褶皺。

她沒想到的是,一旦涉及到與人建立羁絆,她要克服的不隻是自己的殘障本身,還有社會上其他人享有的更優越的條件。

所以她最親近的人,隻能是同為棄兒和殘障人士的弟弟福滿多(黃明昊飾)。這聽起來确實很有悲劇性,但事實如此,可貴的是,影片沒有過多渲染,當然也沒有回避,反而以一種平視的視角,看見他們在面臨艱難時,所釋放出的生命和情感的力量。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是一場換燈泡的戲。從始至終,福佳藝一直熟練地用雙腳替代雙手完成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總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換燈泡的時候,她把椅子架在桌子上,然後爬椅子,用雙腳努力地轉動燈泡。然後掉了下來。她又嘗試了一次,滿頭大汗,成功了,但也再一次摔倒在地。假如連換燈泡都這麼費力,她又怎麼去照顧一個嬰兒的各種突發狀況呢——尤其是在這個嬰兒目前已經有了更優選擇的情況下。

影片走到結尾,其實無論福佳藝怎麼選擇,事情的走向、丢丢的去留也都由不得她了。但是她還是選擇了放手。對她來說,這也算是與自己的一場和解吧。我覺得影片真正好看的地方,也就在于争取領養權的段落裡,女主角、競争對手家庭、福利院院長、警方、社會各個機構的各方考慮與角力,這個過程很和氣,沒有争吵和歇斯底裡,但也很冷靜,以至于這種冷靜,帶了一股冷酷。福利院院長李梅是我在片中最喜歡的角色,她冷靜睿智,她有自私的一面,也有為孤兒們長遠的考慮,她所說的“善良和善良的對抗”,大概也概括了本片最想讨論的那個幽深的話題。

愛是什麼?我看不見,摸不着。

有時候為了實現愛,我們必須勇敢地動用自己的理性。

有時候恰恰因為真實的羁絆,我們必須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