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概括的話,我期待是又一個《年會不能停!》,結果看着看着發現其實是《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親兄弟,而到最後整部影片的心路曆程,活脫脫《明天會好的》。

...
影片中最具親和力的角色,一個大忽悠

從第一個小時之後開始,當他們真真正正走到把劇本往實體電影轉化這個階段之後,影片情緒和風格突變。從喜劇變現實主義,從前1個小時的插科打诨,到後一小時的揭露現實。

本來就是,創作是痛苦的,何必強顔歡笑。

有很多電影,都講述了創作的故事,幾乎無一例外,我們在影片中更多看到的是憤怒、沖突、掙紮、妥協,甚至死亡。

Papi醬的《明天會好的》,同樣講述一個編劇,隻不過這部電影的重心放在了生活上,但我們仍然能夠從她的經曆看到編劇這個行業的壓力,兩部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工作創作上帶來的壓力,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生活,而且比起反抗,兩部電影的主人公都選擇了承受和接受現實,能夠改變的,隻有自己的心态。

...
這出戲,兩個主角迥異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緻

這裡我們還看到了不争氣的眼淚,各位演員的表演尤其到位,合文俊這段的表演,雖然台詞很少,但是讓我動容了,他哽咽的說“我們還有機會改麼?”,此時此刻就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大男孩,我見猶憐。

宋木子扮演的張了一,則将在本場戲中,展現在人生最大的尴尬和無地自容。

“我們會注明故事來源,是你們二位。”

影片中寥寥幾場沖突戲份很精彩,但是不過瘾,要我說,影片還是把這些沖突做了軟化處理。真正的沖突也許要更血腥。有的電影,在描寫創作的時候,感覺展示更血淋淋的場景,更願意向觀衆展現更強烈的沖突。

第一個讓我想起的,是丁蔭楠的《電影人》這部攝制于八十年代的電影,它全方位的講述了從導演、到編劇、制片主任、演員,在拍攝一部電影的前後,所遭遇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而最後影片以導演的跳樓作為了結尾。

...
比起看一名編劇,我倒是對裡面出現的奧遜威爾斯,梅耶啥的更感興趣,在巴比倫之前對好萊塢黃金時代懷念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