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我是個和尚,得有廟,廟裡有佛像。
———
穿幫了 發現沒
【主題】關于香火,它可以是信徒,可以是香火錢,可以是人身上的信佛信念,所以“和尚修佛像找香火”變成了一種找信徒、要錢、甚至是讓“真和尚”變成假和尚的荒誕還俗過程。
影片中反複暗示的時間字眼“春節”“新世紀”“改革開放”都在提醒我們“辭舊迎新”吧,辭的是舊思想裡的“佛”,迎的是新印象中的“教堂”,是與錢有關的物欲,是與名譽有關的功德碑……我個人認為的“佛”是一種純粹的信念,對所做之事、所對之人毫無目的性且無利欲需求的初心,但是時代不需要,就像是結尾說的“和尚,沒人通知你嗎?你的廟擋着了村子的緻富路了”。
【幽默】甯浩的幽默 我認為是更像是一種諷刺,挖苦又調皮。像是理發店被封的白條與春節紅春聯的形似卻含義不同;巧思—手铐當門鎖、活人睡在棺材鋪子裡,還有電視劇裡“我幫你點穴止血”的心理暗示;像是隐晦地在雙人戲裡加内心戲——科長看向牌局、大師兄擦拭愛車、小安的背後是排練的人;人背車與稻草人成了佛的“本末倒置”;喊“交稅”的是混子,像“強盜”的是警察;最精彩的戲出現在——兩種看似“對立”身份關于信念的探讨——“和尚”與“妓女”,“色”與“戒色”的邊界。
【人物】最最徹底的諷刺在于人物本身。和尚的角色是不立體、沒思想的,因為他一開始反複強調的是“我是個和尚,我得有廟,廟裡得有像,隻要有像就有香火”,但是遭遇在質問他——佛像沒了,這是你要的廟嗎➡️窗格拆了,這是你的廟嗎➡️你這破廟100多年,我的200多年廟你要不要➡️我不在乎佛了,我隻在乎我自己,那麼廟還有必要存在嗎?➡️最後的最後,我把你的廟拆了,你還是和尚嗎?……
沒有信徒,便沒有佛,那麼廟的意義就變成了“求香火錢”的軀殼。
和尚像是稻草人,是沒魂沒體的存在,無人在意,又像是“佛”,看着有用實則無用,最後和尚變成了他自己,要了根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