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第一怪片”這是今年平遙國際電影展觀衆們對一部電影的集體印象,這部電影也是今年入圍藏龍單元片名最長的電影——《别把作文當回事兒》。導演馬蘭花告訴我們這是一部給孩子拍的電影,在這個内卷、“雞娃”的年代,有這樣一部電影卻要告訴觀衆“别把xx當回事兒”。這位獲得過第十三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實驗短片獎的年輕女導演為何會傳遞給觀衆這樣一個态度。
我們看着熒幕上複古的濾鏡、創意的剪輯手法、蹦跳的孩子,帶着一系列問題采訪了《别把作文當回事兒》的導演馬蘭花、制片人董瑷珲,想要去探索着一份孩子氣。
馬蘭花,畢業于美國愛默生學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電影制作專業。其短片《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曾獲得2019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實驗短片獎、2020年東京Image Forum影展最佳影片,并入選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光明未來單元及馬來西亞SeaShorts短片節。
以下是采訪正文
抛開書本Asidefrombooks:
電影的名字其實非常吸引人,而且是今年平遙影展參觀單元裡面名字最長的一個。可以和我們聊聊影片的名字的由來以及導演創意嗎?
馬蘭花:
這個片子是根據我童年的一些個人經曆改編的,你看我叫馬蘭花,主角就叫馬小花。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我小時候總愛鑽牛角尖兒,對什麼都很在意,寫不出作文來,就感覺沒有明天了。當時我爹媽總跟我說:“你别太當回事兒”。而我爸是教小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老師,他在課堂上也經常跟孩子們說:"你别太把作文當事,隻要勇敢大膽的表達自我就行“基于以上,我決定把片名定為《别把作文當回事兒》,這是希望能産生一個直接和孩子的對話的機會。
電影《别把作文當回事兒》劇照
抛開書本Asidefrombooks:
其實我們也發現電影中有幾段有意思的複古濾鏡或者是複古動畫的片段。導演能聊一聊這些創意的出發點,一開始決定要去做這些創意嘗試的出發點在哪呢?
馬蘭花:
我生長的環境是八九十年代,看的影視作品都是黑白的老電影、看的文學作品也是很有年代氣息的。創作的過程中我想要追憶一下自己童年的經曆,就想把觀衆帶回童年去。而且最近這幾年,全球其實都有藝術複古的風潮。
為什麼會有這種趨勢與風潮呢,可能大家回憶起童年是無憂無慮的,長大以後工作累、壓力多。所以大家多少都有想要回到過去的感覺。但是在肉體上回不去,大家隻能從精神上回去。
所以這部片子所采用的這些複古濾鏡、複古聲效設計,其實是想把大家帶回那個時代精神上的一種懷舊、一種對自己童年的一種懷舊。希望大朋友們能懷舊,而小朋友們會感到新奇。
電影《别把作文當回事兒》劇照
抛開書本Asidefrombooks:
這次我們作品的視點聚焦于孩子。您之前這個片子給孩子們放過嗎?孩子們的反響是怎麼樣的?
馬蘭花:
片子做完之後在南京本地小學裡放過。我們在幾個班級裡試映了幾場,當時孩子的反響都特别好。
一開始想要采用卓别林默片喜劇的形式來拍一個兒童片,是因為偶然間撞見我爸給學生們放《摩登時代》,孩子們都看得捧腹大笑。《摩登時代》對我們成年人來說都是很古老的一個片子。但是二三年級的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呢?
我當時想,沒準這就是電影的本質。電影剛誕生的時候是黑白的,沒有任何台詞,但是孩子就能直接地感受到光影的魅力。
再其次低年級孩子,他學的生詞和知識點不夠他們去完全理解那種台詞很多、劇情特别複雜的電影。而且孩子們的觀影概念還沒有被規訓,也還未産生某種品味或者偏好。所以他們既能看特效滿天飛的好萊塢大片,也能看這類片子。
孩子們表達事情很直接,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不會虛僞的表達。所以當我們在小學裡面放映的時候,孩子笑得前仰後合的,我就感覺這片子達到了拍給孩子看的這個目的了。
電影《别把作文當回事兒》劇照
抛開書本Asidefrombooks:
導演可以談談自己喜歡的、對這一次創作有一些幫助的影視作品。
馬蘭花:
我從小很喜歡《天書奇譚》和《九色鹿》還有99年的《西遊記》動畫。拍這個片子的時候,也參考了我童年以及我父母童年會看的一些很經典的兒童作品。比如《苗苗》、《我的九月》和《四個小夥伴》之類的這些。當然肯定還受了卓别林、勞萊和哈代的默片喜劇與法國新浪潮的一批電影的影響。
電影《别把作文當回事兒》主創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