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7.8
简评:
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
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了。
但无可否认的是,影片主题和内涵十分丰富,也不局限于政治和战争范畴,而是将政治议题和个体的存在困境结合起来。

内容品析:
影片开头第一句台词-带着一丝窃喜的“你成功了”-以第二人称口吻诉说,便奠定了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黑色电影中独有的倒叙式宿命意味。同时,交代了男主如往常一样再次踏出边境线,开启一段无终点的冒险,履行一份无休止的工作。此后,画外音一度转为男主的内心自白。直到结尾前,在拉蒙的葬礼上再次引发了第二人称的诗性独白,这时对象成了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的同志,这种时间、空间的错位使得一切都在距离中产生并消失。

...

影片自始至终潜在的悬疑气息在结尾处推到了顶峰。平行剪辑的紧张感让人联想到拉辛《男人的争斗》结尾:一桩败露的秘密行动,得知消息后焦虑却打不通电话,追不上的汽车和注定无路可逃的犯人。但这一切没有像绝大多数类型片一样被点燃、爆炸,而是以一种悬置的形态-在男主驶回边境的镜头与妻子等待和期盼的镜头叠化中黯然落幕。正合雷乃之风哥-止于无言的分别,止于暧昧的诗意,幻想的美好在降临之前戛然熄灭。

...

然而,战争并未终了,一切刚刚开始。个人的“西西弗斯”式抵抗还在继续,而历史的车轮也在战争中前行。

视听之道:
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
首先,画外音增强了文学性、心理属性和叙事的不确定性。
剪辑的意义则更加重大。除了“重合变换”的剪辑、传统的闪回镜头(回忆层),还有开创性的闪前镜头(想象层)-即猛然插入的想象画面。每当男主遇到抉择时刻或新的机遇时,都呈现出未来的可能性,这种预叙方式不仅增强了宿命感,更突出了焦虑心理。(镜头往往还搭配林奇式的推轨。)闪回和闪前共同构成意识流的穿插,加上剧本的设计,使情节自主线悬停、并旁逸斜出、最终回归。
此外,声画分离的运用不仅使空间碎片化,也打破了叙事的连续性和确定性,以魔幻的形式消解了客观的真实,呈现出时间的叠层。(记忆/过去-发生/现在-想象/未来)

关于类型:
出自梅尔维尔、同是间谍片、也是再现二战抵抗运动的经典作品-《影子部队》,可以和本片做一番有趣的对比。在梅尔维尔的电影里,人物的心理流动被封锁和隐藏起来,仅仅呈现表面的冷漠和孤独,最终牺牲自我以推动革命的汹涌暗流。

...

然而,本片中的角色之间既彼此联合又相互疏离,且不是以群像的方式呈现而是尤其注重在主角的个体层面-通过对记忆的展现-挖掘广度和深度。因此人物不再是片面和单薄的形象而是活生生完整的常人。正如处在游离状态的迪亚戈所感受到的精神危机:一方面远离家乡、远离生活,充满对回归祖国的向往;另一方面对前途叵测且费神穷力的战斗工作感到倦怠,疲于变换的身份、靠谎言维持的生活。因而陷入于投入半生无果的事业和正常平稳的幸福生活之间的挣扎犹疑,亦或是逃避。另外,男主作为左派也被夹在传统的守旧派和年轻的激进派之间,构成两难的窘境。

传统的悬疑电影和间谍片往往在绝对的压力、紧迫和危险的氛围中进行,而本片则在这种紧张感中夹杂了许多缓慢的东西-真实的情绪和私人生活。由此,影片的重点发生了转移,悬念不再是行李和炸药能否被送达,而在于迪亚戈的信念摇摆。

此外,作为法国新浪潮后期代表作,片中两段在白色的背景中的床戏神似戈达尔的《已婚女人》,身体的局部特写,缠绵悱恻的抚摸。

...
本片
...
已婚女人

(两张图分别出自《战争终了》、《已婚女人》)
由该镜头也不难想到雷乃的《广岛之恋》,其实二者也具有一脉相承的主题,爱国和恋人是交织在一起的,个人记忆和民族历史是彼此缠绕的。

25.9.6于小西天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7.7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9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0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1
选角/表演 7.6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我的影评(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