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吵架”多次上熱搜的這檔綜藝在豆瓣開分僅有4.1,此舉再次證明了一檔綜藝若僅想憑借話題“出圈”,終難得好口碑。

評選流程混亂、選角存在争議,再加上節目有意剪輯話題沖突、矛盾節點……《導演請指教》中的每一個“看點”似乎都踩在了娛樂話題上。而這也就直接催生了網友對這檔節目的花式吐槽。畢竟,本就“門外漢”的觀衆,隻能見到娛樂性十足的紛争,并不能感受到從業者們對影視創作的敬畏,與影視從業者彼此之間的尊重。

違背電影創作規律,放大矛盾炒話題

衆所周知,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從編劇到選角,從拍攝到剪輯,需要很長的時間打磨才能呈現出很好的效果。然而,作為一檔打着“還原市場機制,打造影視行業微縮圖鑒”旗号的綜藝,節目組不顧電影内容創作規律,讓導演在兩天時間内“突擊拍片”,這引發了許多觀衆的诟病。壹條電影就直指節目組,讓導演們兩三天拍一部短片的節目設置,是:“榨幹導演,消費電影,迎合大衆。”

從16位導演到40+位參演演員,再到數位傲慢但非主流的“影評人”,都是在參與或品評2天速成的短片。但是,快速産出的作品很難體現創作者的真實功底與能力,節目設置似乎隻是為了“話題”産出而服務。

暫且不考慮導演水平、資源調配等因素的影響,僅就創作時間上的限制,就決定了導演們需要縮減時間與打磨作品的心力。而這些違背了創作規律産出的作品,要直接拉上台被節目中傲慢自大的影評人士品評,這于創作者而言并不公平。并且,這樣做也就直接造成了創作者與評論人之間的“吵架”“紛亂”甚至是“诋毀”。這場“無休止”的争論中,除了節目獲得了一些熱搜外,參與節目的各方,沒有一方是赢家。

此外,節目組通過剪輯等綜藝表現手法,将不同人群之間的矛盾加以放大了許多;而節目中,所呈現出的形象統一的“影評人”,大多自恃清高又咄咄逼人。這一切帶給節目的都隻有“話題”。

先“黑紅”後“洗白”,業界和觀衆誰“認賬”?

作為擁有《演員請就位》制作經驗的節目組,深谙話題綜藝的炮制方法,如出一轍般創作出的《導演請指教》也同前作一樣,因不專業與對創作的不敬畏,并不被觀衆和行業認可。掌握了流量密碼的節目組,通過挖掘、釋放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頻繁創造話題沖擊熱搜榜單。

有統計數據顯示,《導演請指教》開播3天就上了97個熱搜,平均每1.5個小時就有一個熱搜。

在雲合數據給出的綜藝全輿情熱度榜中,《導演請指教》上線首日就登上TOP3,在2021年11月6日更是成了熱度TOP1。

但靠着“吵架”相關話題帶來的熱度,并沒有轉化成真實的播放數據,上線首日就登上熱度TOP3的《導演請指教》,開播首日的正片有效播放量僅排在第7位,與TOP1的市占率之差超過了5%。這也證明了隻活在茶餘飯後八卦談資裡的節目,于行業、于觀衆都激不起任何水花。

用心“抓流量”“造話題”的創作思維早已驗證了不可取,奈何《導演請指教》終于還是做成了一檔“話題綜藝”。

回看《導演請指教》的創作目的,的确過于傾向綜藝節目的娛樂屬性。而“話題”先行的綜藝玩法,使電影這一藝術品類,淪為了綜藝節目“出圈”的效果元素。但與此同時,卻忽略了大衆想要理解影視行業真實運作規則的需求,也丢掉了節目最初的高立意:扶持新導演。

雖然“看點”更足,但這樣充斥着“争吵”的節目看下來,觀衆沒有任何收獲,導演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壓榨消耗,這也許就是評分撲街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