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回廊》昭示出導演何爵天的野心。

...

而這,也是電影未能在内地過審的主要原因。

因為它過于赤裸。就如片中不斷閃回的碎屍畫面,不斷挑戰大衆的倫理常識,電影所批判的内容是反直覺的。

審判罪惡的依據是什麼?這是審視影片的核心落點,卻是大衆“日用而不知”的元問題。

所謂審判,其實便是人的審判。老虎不會因為吃了羚羊便要接受羊的審判,因為他們沒有倫理道德。

所以,樸素的審判依據是人心,是道德,是倫理,是人普遍的生活經驗。現代陪審團制度便源于此。

...

若我們以眼睛所看到的真相來審判罪犯,往往會造成許多冤獄。

因為人是不可靠的;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分辨出某個陪審員的判斷是出于個人好惡還是社會公義的,是感性還是理性的。對犯人而言,這是不可靠、不公正的。

于是,我們需要法律,需要圍繞法律建立一整套司法體制,保證審判的公正性。

如果導演的創作意圖止步于此,便是對《12怒漢》的簡單模仿,沒有拍出創作者的新意。

《正義回廊》表達了對人類樸素道德觀和司法體系的雙重懷疑,以及對人類幽暗意識的探索。

片中有大量張顯宗的自我臆想,他是精神上的勇士,卻是行動上的廢物,他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認為自己有着區别于普通人的聰慧,甚至将自己想象為納粹。這也是緻使他殺害父母後,還抱有逃脫法律制裁的幻想之根本原因。

...

相反,他用一種含糊其辭的手法,将自己的看法分布在不同人物、不同鏡頭語言中,以此堅定審判本身的合理性。

《正義回廊》的含糊給予觀衆一種清澈的痛快感,至于真相,所有人都有闡述真相的權利,這為真相披上了幽暗的陰影——萦繞在真相之上的幽靈,便是廣義上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