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看起來味同嚼蠟,意識形态完全肢解了風格與故事的内在統一。

愛、死亡、機器人并不是主題,而是一種精神,這三個字眼的組合本身便透露出反叛氣質,一種後現代随機拼接的詩意。

詩意開辟出廣闊的空間,供觀衆回味、思考、想象、期待。

第一季的成功建立于此。

與劇名一樣,《愛、死亡、機器人》的成功充滿了随意性,當年網飛并沒有投入過多宣傳,這就像家裡放養的小孩在外闖出名堂,鄉人争相告走,父母榮光滿面。

有了這類成功樣闆,後人便有了複制經驗的企圖,而堕落就此開始,這基本是颠撲不破的定律,如金剛般不可摧毀。

開創者往往是純粹的,追随者恰恰是功利的,《愛死機》創作的後來者借着前者開辟的道路,瘋狂傾注自己平庸的靈魂。

如果說,第二、三季尚有遺珠,時而閃爍着那份純粹,那第四季就是徹底堕落,一群庸才鸠占鵲巢,榨幹了這個IP。

這群編劇極為傲慢,渾身上下充滿了指導衆生的狂妄,癡迷自己的說教内容,剝奪觀衆的思考空間,連最基本的故事都講不完整。

我不禁想問這些編劇:你們真覺得自己的思考很深邃,有價值嗎?科技一定要與人文極端對立(對立也可以,至少把故事講好),動物就是要比人高貴,你們才有編故事的靈感?

《愛死機》的詩意蕩然無存,隻剩一副軀殼,僵化、空洞,包裹着好萊塢積年累月淬煉出來的糟粕——虛僞至極的意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