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好的勇氣》是一種解題型創作。

女性成長+性别差異+脫口秀+大廠文化+職場牛馬+原生家庭+校園霸淩+熱門心理學概念+當代焦慮+滬漂+地域歧視……

标簽可以繼續列下去,因為劇還沒完結。

這兩年的解題型影視不少,比如《不完美受害人》、《出走的決心》,都是基于社會議題進行創作。《出走的決心》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它的劇作思路帶着知識分子視角,從女性主義入手。

要說《不讨好的勇氣》新在哪,就是把解題解到極緻。《不完美受害人》和《出走的決心》屬于常規講法,突出事件或人物,隐藏解題思路。《不讨好的勇氣》把題擺出來,然後解,來龍去脈,解題過程,都讓你看到。主創是一群做題家,患有解題上瘾症。

科普翹二郎腿的危害,國内脫口秀發展史,連續失眠的臨床症狀,大廠的部門結構,看的過程中時時有上課的感覺。女主的讨好型人格怎麼形成的?問題抛出,來個閃回,完整回答一下問題。她的職場處境是什麼狀況?用接二連三的事件呈現。大男子主義是什麼樣?讓她男友現形展示。地域歧視不算新議題了,也忍不住解一下,讓女主男友的媽媽告訴她,得學上海話。

劇名雖叫《不讨好的勇氣》,但主創的讨好心态過重。解題其實是一種讨好,讨好每個議題對應的受衆。多解一些題,多一些拉攏不同受衆的可能。

相比簡單的迎合,比如前些年認為觀衆喜歡武打、喜劇或青春片,就哐哐哐造一些出來扔給觀衆,解題型創作算是一種進步。迎合看似是讨好,實則是傲慢,而解題型創作從具體議題下手,試圖貼近受衆,是更具體的關切。

《好東西》在我看來,不屬于解題型創作,邵藝輝拍的是她感興趣的東西,影片就是她的自我或理想化一點的自我。邵藝輝在社交媒介上比較活躍,這讓她的自我顯性化,所以可以這麼下判斷。而像《出走的決心》,詩人尹麗川與李紅/蘇敏顯然存在距離,她得通過解題來走近。《不讨好的勇氣》導演董潤年與女主也有距離,他需要與女編劇、策劃團隊等共同完成。

《年會不能停!》是董潤年解得比較好的一次,大廠黑話沒有像知識點一樣煩人,牛馬逆襲的情緒價值也給得很足。節奏緊,觀感好。而這回《不讨好的勇氣》,節奏太松,旁白多得讓人感到焦慮。能不能别廢話了?不能,它還在說廢話。

像吳秀雅(李庚希)買鹹鴨蛋那段,意思我們都懂,旁白卻就是要叨叨:“說到底,我們永遠不要低估锲而不舍的推銷對人們所生産的影響力。”天呐,這旁白是很幽默?還是很有啟發性?很有必要說出來嗎?

李庚希的班味不地道,魏大勳30多還演高中生,這些算槽點,不算緻命傷。緻命的還是我們得跟着一起解題,不頭疼都難。就算那些議題都在我們心趴上,也遭不住這麼個解法呀。

同樣是關于脫口秀的劇,《不讨好的勇氣》沒法和《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比。《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也是女性主義潮流下的産物,節奏輕快,有音樂感,好看到沒有解題痕迹。好看才是最好的讨好。

《不讨好的勇氣》看了7集,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