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非首發,首發平台頭條号,ID:韭菜盒,文責自負。


看過異形系列電影的人應該很熟悉好萊塢講故事的套路,隻要一個人被異形怪物咬了或者被強行植入胚胎,除了死路一條,别無其他選擇。并且在異形出沒的地方,外來生物都會被它們當作獵物追殺。

如果人類不小心和異形狹路相逢,光躲是沒用的,光逃也白費功夫,背水一戰幸許還能保有一線生機——在數量、體積占有絕對優勢的異形面前,硬拼肯定不行,隻有巧鬥,要麼攻其不備,要麼找薄弱環節下手。就算勝算渺茫,也比被動等死強。

另外,如果有人一旦被異形咬了,身體就處于不可逆轉的感染狀态,不僅必死無疑,而且還可能傷害身邊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隻有放棄傳統的救死扶傷心理,從理智出發去考慮問題,堅決不能把已經感染的同伴當作正常人來對待,否則後患無窮。

最新上映的《異形:奪命艦》裡,女主就是沒有聽取仿生人的建議,對接連被異形感染的同伴心慈手軟,反倒把自己置身于越來越危險的境地。

作為旁觀者,我們在大銀幕上欣賞别人的各種冒險經曆,難免會帶着全知全能的心态去審視和評判某個人或者某件事的是非對錯,總覺得主角們過于自信,警惕性不高,才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如果轉換一下立場,想像類似遭遇落在自己身上,作為當局者,我們僅憑直覺就能快速反應,做出所謂的最優決策嗎?說不定在沒有上帝視角的指引下,我們死得比配角還快。

就像我們平靜的生活表象下面,是否暗流湧動?是否隐藏着和異形一樣強大、足以吞噬掉我們的東西?好奇心驅使我們通過影視作品和社會新聞去挖掘所謂的真相、内幕,去關注水面下的冰山主體,而不僅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在信息和噪音都不容易分清楚的當下,習慣依賴别人的視角去看問題,往往會讓自己的“視力”更加模糊。這和平時佩戴眼鏡是一個道理,一個人不管是近視眼還是遠視眼,都應該去專業機構驗光配鏡,而不是長期借别人的眼鏡來戴。畢竟每個人的視力狀況不一樣,配鏡的度數也存在差異。

并且我們還不能對自己的“視力”過于自信,眼見不一定為實,見多不一定識廣。“視力”沒提高,見再多東西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既看不透,也看不穿。

正如偏聽偏信就會影響人的“視力”。“不要聽一個人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這句話強調了行為比語言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和内在品質。我以前“視力”不好,被那種滿嘴跑火車,說一套做一套的人忽悠過,導緻錢包受損。這也從側面說明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

為了提高“視力”,我們還要警惕身邊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不管身處“芝蘭之室”還是“鮑魚之肆”,隻有保持對氣味的敏感度,才不會影響自己的感知力和判斷力。

上周末聽混沌學園的老師講課,提到了“境教”這個概念,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也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相比言傳身教,環境對我們性格、行為和價值取向的影響更加隐蔽,更加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環境所同化。

我非常認同老師的這種觀點。比如有些領導喜歡說大話、空話,卻要求員工少計較、多奉獻,相信大多數人的反應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會真把他的話當回事。在這種情況下,言傳對人的影響就十分有限。

又比如有的領導寬以待己、嚴于律人,利益向自己傾斜,卻把責任轉嫁給下屬,員工自然也會消極怠工,敷衍塞責。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的身教就比言傳更有影響力。并且那些愛說體面話的領導,往往愛做不體面的事。員工隻是看破不說破而已,“上進心”強的還會把領導當榜樣。

再比如環境的影響,我更是感同身受。在沉悶壓抑的工作氛圍下,上班的感覺如同上墳,大家都死氣沉沉,說話、做事小心翼翼,生怕被領導批評。就連新入職的員工,也很快入鄉随俗,整天頂着一張面無表情的臉。讓你不得不感慨,環境對人的同化作用堪比地心引力,要想擺脫它的束縛,真的很難。

前段時間看了行為經濟學流派的經典著作《助推》以後,我對那些影響日常決策的隐形力量更加敏感,知道自己被環境裹挾,也和助推有關。正因為我們無法徹底克服人性的各種弱點,才會有意(無意)需要通過助推來做決策,而不是采用強迫的手段。

按照書裡的解釋,助推不是稅收、罰款、補貼或者強制命令,它涵蓋了選擇架構的方方面面。并且這一架構能夠通過可預見的方式改變人們的行為,同時不會禁止任何選擇,也不會顯著改變人們的經濟激勵因素。

這本書是從積極正面的角度來闡述助推的意義和作用,強調“助推為善”,也就是恰當地使用激勵和助推,提高人們改善自身生活的能力,幫助解決很多社會重大問題。

但在我眼裡,助推就是一種手段而已,既可以為善,助人為樂,也可以為惡,助纣為虐,關鍵在于選擇架構的設計者是善意還是惡意,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心。

像單位每年評優選先的時候,無論民主測評的程序怎麼改變,人事部門總能借助某些看似簡單,實則用心良苦的助推手段,确保領導偏愛的人“脫穎而出”。

還有單位推崇的價值觀,選人用人标準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揮助推作用,以緻于大家求同的地方越來越多,存異的地方越來越少,在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上越來越接近。但凡有人和大家步調不一緻,那就隻有接受被邊緣化的結果。“很多時候,人的行動,其實是來自周圍人的助推”。

卓克老師在講趨同演化時也提到個體隻要參與生存競争,最後被動篩選出來的就是适應環境的特性。像我這種對環境敏感,不甘心被同化的人,對各種助推手段尤為警惕,随時提醒自己,不要為了适應環境,陷入零和博弈的怪圈。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被當作異類也許不是什麼壞事,被隐藏在暗處的“異形”盯上,那才真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