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韭菜文娛】)
文/李鎮
後疫情時代,由柳承莞執導,金倫奭、趙寅成等人主演的影片《摩加迪沙》以黑馬之姿在韓國電影市場一騎絕塵,不僅勇奪韓國電影票房冠軍,還将代表韓國征戰2021年奧斯卡。
影片改編自非韓外交史上的真實事件,講述上世紀90年代初,索馬裡首都摩加迪沙爆發内戰,朝韓外交人員于生死攸關之際聯手解救同胞,逃出摩加迪沙的故事。

“朝韓南北問題”早已不是新鮮題材,有《共同戒備區》《鐵雨》《生死諜變》等珠玉在前,《摩加迪沙》為何能突出重圍,實現“舊瓶裝新酒”?
01 對立
《摩加迪沙》是一部建立在“對立”之上的電影。
因為對立,人與人之間才産生不敢正視彼此的信任危機,陣營與陣營間才非要拼個你死我活誓不罷休,國與國之間才築立起無法互利互惠的高牆。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尋求消除對立、和平共處的良方,但導演柳承莞在影片中頗為悲觀地告訴我們,對立無處不在,它如病毒般滲透進世界的各個角落,且存在着無數變體。想要消除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

這種對立可以是國家間的意識形态和利益之争。
影片伊始,導演便利落展現了朝韓雙方為争取到加入聯合國的寶貴一票,而展開的各種勾心鬥角。除了明面上對索馬裡進行教育和資金扶持外,雙方在暗地裡雇傭劫匪搶劫國禮、買通記者散布謠言等有失外交體面的行徑,都賦予了影片濃厚的現實荒誕性和黑色幽默色彩。

如果說韓大使和林大使礙于外交官的言行代表國家形象,尚能壓抑心中怒火,進行理智平和的交談,他們身邊兩位血氣方剛的參贊,則最大程度外化了朝韓意識形态上不可調和的矛盾。當姜參贊揪住太參贊的領子大罵“赤色分子”,太參贊因姜參贊僞造投誠書而大打出手時,影片劍拔弩張的火藥氣息幾乎要溢出銀幕。

這種對立也是不同階層間巨大的貧富差異。
影片的另一條暗線,是為我們剖析了“摩加迪沙之戰”緣何會爆發的社會原因。從索馬裡海關收受賄賂、官員利用職務之便中飽私囊、總統府富麗堂皇的裝潢等細節不難看出,韓國極力取悅的巴裡政權已然腐敗潰爛,氣數将盡。

與之相對的,是影片跟随韓大使、太參贊等異鄉人的目光,所描繪的索馬裡底層圖景:人民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露宿生活,在貧民窟垃圾堆裡艱難求生,孩子們在破敗的棚屋内接受知識。
這種他者視角客觀卻悲憫,也揭示出在無能政權刻意制造的貧富對立中,反叛力量滋生的必然性。

如果說以上兩種對立于觀衆而言太過宏觀和遙遠,那麼内戰爆發後,集中于個體身上的對立則令人觸目驚心。
無需過多筆墨,導演便為我們描摹出一個充斥着狂熱與死亡的人間煉獄。上一秒還與太參贊稱兄道弟的索馬裡情報員,下一秒就用槍打爛他的耳朵,并把朝鮮大使館洗劫一空;如天使般渴望知識的孩子,此刻卻成為懷抱槍支以殺人為樂的魔鬼;韓國大使館喇叭裡播放着“像朋友一樣的家人”的外交辭令,街道上同根同族的索馬裡人民卻打作一團,屍橫遍野。

影片前半段,幾乎所有人都陷入了出于意識形态、國家立場、階層差異、身份壁壘、個人利益等“枷鎖”而彼此仇恨、自相殘害的怪圈,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文明和人性在種種對立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02 破冰
正是在這樣禮崩樂壞,充滿仇恨與對立的“失落世界”中,朝韓雙方放下偏見、攜手求生的“破冰之旅”才如此讓人動容。
于細節處探索人性幽微,推展情感關系向來是韓國編劇的強項,《詩》《燃燒》《陽光姐妹淘》等佳作業已證明。而作為一部散發着塵土味道的戰争題材商業片,《摩加迪沙》在朝韓雙方的情感處理上也不失細膩,可圈可點。

朝鮮人初到韓國大使館避難時,朝韓雙方如宗教油畫般分坐餐桌兩側,這是一個極具戲劇性的曆史瞬間。這群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的異鄉人,因為曆史問題被迫明争暗鬥,相互攻讦,如今卻不得不坐下來面對彼此,共同思考生存問題。
而他們之間對立關系的松動,始于韓大使主動為林大使遞過飯菜;孔秘書總能與朝鮮人夾到同一盤食物;林夫人幫韓夫人壓住紫蘇葉。在這些默契的餐桌細節中,雙方都意識到先前的對立是多麼荒誕可笑——他們說着同樣的語言,有着相似的飲食習慣,甚至在索馬裡人眼中,他們并無二緻。

韓信聖和林龍洙兩位大使,也在這次“破冰之旅”中展現出外交官應具備的職業素養:靈活機動的頭腦、沉着冷靜的心智和以人為本的寬厚胸襟。
當韓大使因為僞造投誠書一事向林大使道歉,林大使不僅當場諒解,還換位思考道:“換做是我們也會這麼做的。”而當意大利使館告知韓大使,救援機隻能帶走韓國人時,韓大使在這寶貴的逃生機會面前,陷入了痛苦的糾結。
一句諒解和無言沉默,讓我們看到朝韓大使身上閃爍的人性之光。逐漸卸下心防和面具的他們,此刻真正把對方視作手足同胞。彼此不再是值得仇恨的符号,而是一個個血肉豐盈的普通人。

影片最動人心魄的,莫過于那場關乎生死的大逃亡。
臨行前,所有人都緊張卻有條不紊地做着準備工作:婦女們縫制麻袋和白旗,孩子們幫忙遞送衣物和兜沙子,男人們則用書籍和門闆武裝汽車。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再也看不到任何意識形态與國家立場上的對立,勢不兩立的朝韓雙方此刻融為一體,為了“活下去”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逃亡途中,他們不幸遭遇政府軍和叛軍襲擊,汽車在槍林彈雨中疾速穿梭,書頁漫天飛舞。這既是導演出于視覺考量而進行的浪漫化改編,也警醒着世人,在生死存亡面前,意識形态如同紙張般脆弱,唯有放下對立,攜手共進,方能逃出生天。
03 天下大同,道阻且長
《摩加迪沙》不甚明亮的結局,賦予了影片千鈞的重量。
剛從鬼門關走過一遭的朝韓雙方,在救援機上向彼此道着遲來的感謝。可悲的是,已經卸下心防,成為生死之交的他們在即将着陸時,出于人身安全考慮,又不得不重新戴回面具和枷鎖,假裝陌路,被迫延續仇恨與對立。

此處,導演将朝韓雙方的複雜心境處理得克制隐忍:孩子們望向彼此又被大人捂住雙眼,大人們強壯鎮定與冷漠的決絕步伐,兩名外交官掙紮一番後隻留給對方一個不舍的背影。我們眼見着在飛機上深沉擁抱的兩群人,抵達現實世界後隊伍逐漸平行,然後分道揚镳,一個向北,一個向南,留下無盡的唏噓喟歎。

孔子曾憧憬過人類社會的美好願景:人人為公,天下大同。人人相互友愛,沒有差異,沒有戰争。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們,固然再難親曆《摩加迪沙》中那樣慘烈的戰役,但影片所傳達的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紛争及對話的不可能性,相較于上世紀90年代卻有增無減,愈演愈烈。

且看當下我們的生活環境或網絡環境,處處充斥着因為意識形态、立場、身份、圈層、地域、性别、個人利益等不同而進行的相互攻讦和謾罵。給對方貼标簽與妖魔化成為維護自身話語權的唯一手段,視野越來越狹隘,頭腦越來越低智,情緒越來越亢奮,以拉黑、舉報、辱罵為首的賽博暴力更是随處可見。
如韓大使所言:“有時候會有兩種真相。”在敵對和偏見面前,人們隻願意相信自己所認為的真相,這是無論科技如何發達,都改變不了的根植于人類基因中的劣根性。

由此可見,《摩加迪沙》不僅是一部記述曆史的傑作,更是一個觀照當代乃至未來社會的冰冷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