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0英嘉北影節
A8.5/10(從B一路上升到A)
短評:
應該是北影節迄今最震撼最驚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練一點、少一點說教和美化會更好,最好再加點紀錄片影像。可以改名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偉大的反戰電影,有宣傳性但不止于表面。無論廣度厚度深度新意,都達到經典的水準,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遺憾的是此前從未聽過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導演以及離世。)雖然有些許說教和煽情,以及風格化的視聽,但終究震撼力十足。
風格:
最初不适應風格,半小時後入戲。
形式浮誇:美化和浪漫化顯得失真,大雜燴式的快節奏剪輯,拼接式的動畫特效,低成本制作,畫外音和畫框注釋,過度風格化的形式主義技法,橫跨時空和次元、動不動就歌舞—都很難接受。不過好在沒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風範,對廢墟的穿梭重現,色彩和音樂的大膽運用。
前期覺得有解構和重構曆史之嫌,不過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織、在時空間平行穿梭。如其所說-反映了内在的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義藝術。倒叙凸顯出悲劇宿命感,平行剪輯表現魔幻現實。
曆史與民族性:
這部電影堪稱戰争陰影下的日本近現代史縮影。三個小時的魔幻現實史詩,或許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會》。
可能和日本的曆史有關,暴烈與美是烙進人們心頭的,還有創傷和反思性。
同樣還有深刻的矛盾性:美與惡沖撞,還有現實與電影-真與幻的交織。
此外還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犧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劇性的根源。
作為中國人,必然對二戰的呈現頗為關注,和想象不同,還是有反思視角的。戰争煽動民族情緒的狂熱,從個體的悲劇揭示出意識形态的欺騙性。
關于電影的一點思考:
應當發問,離場時觀衆留下了什麼?電影的缺口-happy end應當留給觀衆完成。就像片中所說:電影不會改變曆史,但可以影響未來。
現場:
前期陸續有人遲到,中期有人離場。豆瓣評價明顯兩極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說前半段很差後半段還不錯。
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細節:
一再複現的燃燒膠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貫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詩歌,數不清的曆史事件和電影史人物…
影評-海邊電影院
25.4.20英嘉
A8.5/10(從B一路上升到A)
短評:
應該是北影節迄今最震撼最驚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練一點、少一點說教和美化會更好,最好再加點紀錄片影像。可以改名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偉大的反戰電影,有宣傳性但不止于表面。無論廣度厚度深度新意,都達到經典的水準,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遺憾的是此前從未聽過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導演以及離世。)雖然有些許說教和煽情,以及風格化的視聽,但終究震撼力十足。
風格:
最初不适應風格,半小時後入戲。
形式浮誇:美化和浪漫化顯得失真,大雜燴式的快節奏剪輯,拼接式的動畫特效,低成本制作,畫外音和畫框注釋,過度風格化的形式主義技法,橫跨時空和次元、動不動就歌舞—都很難接受。不過好在沒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風範,對廢墟的穿梭重現,色彩和音樂的大膽運用。
前期覺得有解構和重構曆史之嫌,不過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織、在時空間平行穿梭。如其所說-反映了内在的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義藝術。倒叙凸顯出悲劇宿命感,平行剪輯表現魔幻現實。
曆史與民族性:
這部電影堪稱戰争陰影下的日本近現代史縮影。三個小時的魔幻現實史詩,或許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會》。
可能和日本的曆史有關,暴烈與美是烙進人們心頭的,還有創傷和反思性。
同樣還有深刻的矛盾性:美與惡沖撞,還有現實與電影-真與幻的交織。
此外還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犧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劇性的根源。
作為中國人,必然對二戰的呈現頗為關注,和想象不同,還是有反思視角的。戰争煽動民族情緒的狂熱,從個體的悲劇揭示出意識形态的欺騙性。
關于電影的一點思考:
應當發問,離場時觀衆留下了什麼?電影的缺口-happy end應當留給觀衆完成。就像片中所說:電影不會改變曆史,但可以影響未來。
現場:
前期陸續有人遲到,中期有人離場。豆瓣評價明顯兩極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說前半段很差後半段還不錯。
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細節:
一再複現的燃燒膠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貫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詩歌,數不清的曆史事件和電影史人物…
影評-海邊電影院
25.4.20英嘉
A8.5/10(從B一路上升到A)
短評:
應該是北影節迄今最震撼最驚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練一點、少一點說教和美化會更好,最好再加點紀錄片影像。可以改名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偉大的反戰電影,有宣傳性但不止于表面。無論廣度厚度深度新意,都達到經典的水準,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遺憾的是此前從未聽過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導演以及離世。)雖然有些許說教和煽情,以及風格化的視聽,但終究震撼力十足。
風格:
最初不适應風格,半小時後入戲。
形式浮誇:美化和浪漫化顯得失真,大雜燴式的快節奏剪輯,拼接式的動畫特效,低成本制作,畫外音和畫框注釋,過度風格化的形式主義技法,橫跨時空和次元、動不動就歌舞—都很難接受。不過好在沒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風範,對廢墟的穿梭重現,色彩和音樂的大膽運用。
前期覺得有解構和重構曆史之嫌,不過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織、在時空間平行穿梭。如其所說-反映了内在的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義藝術。倒叙凸顯出悲劇宿命感,平行剪輯表現魔幻現實。
曆史與民族性:
這部電影堪稱戰争陰影下的日本近現代史縮影。三個小時的魔幻現實史詩,或許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會》。
可能和日本的曆史有關,暴烈與美是烙進人們心頭的,還有創傷和反思性。
同樣還有深刻的矛盾性:美與惡沖撞,還有現實與電影-真與幻的交織。
此外還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犧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劇性的根源。
作為中國人,必然對二戰的呈現頗為關注,和想象不同,還是有反思視角的。戰争煽動民族情緒的狂熱,從個體的悲劇揭示出意識形态的欺騙性。
關于電影的一點思考:
應當發問,離場時觀衆留下了什麼?電影的缺口-happy end應當留給觀衆完成。就像片中所說:電影不會改變曆史,但可以影響未來。
現場:
前期陸續有人遲到,中期有人離場。豆瓣評價明顯兩極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說前半段很差後半段還不錯。
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細節:
一再複現的燃燒膠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貫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詩歌,數不清的曆史事件和電影史人物…
影評-海邊電影院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評分:A-8.0首先,談談标題“1951年的歐洲”。一個時間-1951,标志着戰後重建期的末尾,戰争的問題已經被轉化至次要位置了,無論是羅西裡尼——在拍完“戰争三部曲”後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現實問題——還是其他人都開始從戰争的陰霾中離 ...
簡評
評分:7.9和奧爾米《米蘭心事》、《工作》類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異域風光的魅力-獨屬于意大利的街頭風情和城市景緻,也有着與之對應的人物内心氛圍和情感糾葛。精巧嚴密的情節同紀實性的風格完美融合,戲劇性以難以預料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蘊釀 ...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80周年紀念-兼評羅西裡尼“戰争三部曲”
公衆号圖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趕在今年此時才觀看羅西裡尼,實在是緣分和命運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現實主義運動開山之作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誕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獻祭評分:A-8.3背景-主題-叙事作為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以戰後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類型片與《聖弗朗西斯之花》
評分:B7.4中規中矩之作,與早期新現實主義-即便有所延續、并非背離-逐漸分道揚镳。很傳統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虛設的,情節的片面的、缺乏層遞與關聯呼應,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實融貫。(盡管比《黑水仙》這樣的好萊塢版類型片要好些)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