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過程真的沒有任何文化不同時代不同的隔閡感。1953年日本戰後第八年,劇中人的生活條件不一,醫生兒子家似乎相對好些,二兒媳住的筒子樓的一間房,公共廚房,條件是比較差的。我們七十年代很多人也是這樣的條件。老兩口從家鄉到東京玩,住兒子女兒家,結果都忙無暇顧及他們,反而兒媳專門請假一天陪伴,二兒子其實已經故去八年,兒媳的表現非常賢淑,看到這裡本對兒子女兒的忙感覺就是不願陪父母的借口,是一種自私。等到最後,二兒媳在公公面前痛哭失聲,突然覺得兒子女兒的表現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大部分兒女也是一樣的,确實因為工作忙而顧不上父母,等父母突然有天走了,又懊悔不已。這樣的自私可能是社會變化後的常态,誰能真的不工作完全陪伴父母呢?尤其是兒女往往與父母不在同個城市生活,他們隻是普通水準的兒女,二兒媳卻是做得過于完美,也許她因為道德的束縛對自己期待更高而實際做不到有愧疚,也許她已經有過别的情感經曆覺得愧對夫家,因而短期内情感上反而比兒女付出更多,以緩解内心的歉疚?父母子女間的關系是永遠的話題,是該如西方那樣自兒女成年就趕出去,自己老了也不要兒女承擔贍養責任,還是如東方傳統那樣以大家庭關系為重,犧牲一些小家庭利益,還是文化決定了模式。也許每個人都應該早點為老年生活做準備,有自己豐富的晚年生活,有較健康的身體,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不拖累兒女不依賴家人,真的有天突然離開也沒有未了遺憾,不要像劇中父親那樣懊悔早知這樣會對老伴更好一點,隻剩自己生活的老男人顯得多麼無助。
一部幾乎沒有時代隔閡的經典家庭劇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搶救性記錄的意義
我很想打六分,那一分是給方導的,一位70歲卻狀态極其年輕充滿激情的有地球物理學背景的斜杠中年。看了他在一席10年裡兩次演講,他說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不在于賺錢多少,而是快樂多少,隻是多少人這樣想并且如此做到。看電影之前我隻知道有一艘日本 ...
野生動物到底是否應該近距離追蹤拍攝
我和朋友訂票時沒有别人,以為我倆包場,還好現場還有一位女士,工作日白天場次又少,票房就不指望了。片子拍的好看,雪豹媽媽和兩個雪豹寶寶的故事很吸引人,寶寶中間失蹤讓人特别遺憾。很多鏡頭應該是當地藏民拍的,奚志農老師教他們攝影技術怎麼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