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清晨(巴黎時間21日),雅克·貝漢,這個希望在鏡頭裡容納每一個生命的呼吸,始終關注着地球命運的電影大師去世了,享年80歲。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斯人已逝,那些關于生命的影像,就是雅克·貝漢留給世界最珍貴的禮物。

...

Jacques Perrin

生命的禮贊

“你如果真正喜歡一件事,你每天、每時、每刻、每秒都期待這件美好的事情出現,當它在你的等待中終于出現的時候,你的感覺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雅克·貝漢

文/摸魚暴龍獸

公衆号:抛開書本

在很多普通觀衆的記憶裡,雅克·貝漢就是《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的托托,或者是《放牛班的春天》裡的指揮家。

他自己也說,托托的成長經曆和自己很像。

...
阿爾弗雷多去世了,托托很難過

...
《放牛班的春天》

“小時候為了方便照顧,父母便時常将自己帶去劇院。一開始,自己并沒有覺得是為此而生,但有一次看見演員們的演出,便愛上了這份事業。”

對許多影迷而言,雅克·貝漢的名字就代表了紀錄片領域的巅峰水準。

他用膠片為觀衆記錄下極緻的自然奇觀,讓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師。

...

鮮有人知,出生于戲劇世家的雅克·貝漢六歲就開始參演電影,十五歲登台表演,創下一出劇目連演四百場的佳績,二十五歲憑借《半個男人》,一舉拿下威尼斯影帝。

...
《半個男人》劇照

...
手提箱女郎 La ragazza con la valigia (1961)

二十九歲,演員事業如日中天時卻轉戰幕後,成為一名制片人。

第一部參與制作的電影《焦點新聞》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五年後擔任制片的《高歌勝利》再度獲此殊榮。

他說,希望能在電影裡活夠一千次。

于是從九十年代開始,他再次擁有了全新的身份——紀錄片制作人。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就像他說的:“如果最後世界上隻剩下人類,那就糟透了。”

...
雅克·貝漢(1941.7.13~2022.4.21)

...

如果世界上隻有人類,就糟透了

在觀衆對于現代電影已經變得麻木不仁,并被現代電影濃郁的脂粉氣和銅臭味熏昏之時,高天之上刮來了一縷清風——《遷徙的鳥》。

影片的拍攝過程像是一場修行。

雅克籌劃兩年,拍攝四年,橫跨七大洲,動用了17位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支科學考察隊,30個電影攝影師,觀衆仿佛透過一隻鳥的眼睛目睹了史詩級的遷徙。

涉足175個自然景地,拍攝了460公裡長的膠片素材,平均每天有600人參與工作,飛行了15000小時,甚至曆經七次事故,最終交織成這首94分鐘的大自然贊美詩。

...

其實這些還不算什麼,拍攝中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讓飛行器接近鳥類。

雅克·貝漢聽說鳥類會在破殼而出的瞬間會将第一眼看到的生物當成父母,于是他在法國諾曼底建起鳥類訓練基地。

從一顆蛋開始,讓它們從出生開始就與攝影機和飛行器為伴,成了專業的“鳥演員”。

...

跟注重叙事與科普的傳統電視專題紀錄片不同,雅克·貝漢始終秉持從生物的視角看生物的藝術理念。

為了捕捉最鳥類生命最樸實的真面目,第一年他們不拍攝,隻是跟随候鳥到出飛,直到鳥對他們熟視無睹。

于是在第二年的遷徙之路上,攝影師從滑翔機裡把特制的候鳥模型伸出駕駛艙外,微型攝影機就藏在模型中。

“鳥演員”們就挨着這些熟悉的道具的“實景演出”。

在這段辛苦又感動的四年裡,雅克不禁感歎:“我們把攝影師送上了天,才發現原來鳥類看到的世界那麼真實自然,是我們人類沒辦法用肉眼看見的一個世界,它們活的是這麼美好,它們在兩千米的高空上活着,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我非常興奮。”

...

作為藝術家,他用法蘭西人的浪漫與愛奏響了一曲挑動生命之弦的合奏。

作為導演,他對拍攝技術革新的貢獻,為其赢得了“上帝之眼”的美譽。

作為地球的子民,對生命的禮贊便是觀衆“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微觀世界》、《喜馬拉雅》)發出的共同心聲。

...

芥子雖小,可納須彌

為什麼要拍《微觀世界》?雅克·貝漢說:“我們應該更多地用其他生命的角度去尊重它們。我們需要時間去認識和理解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在BBC與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中,故事往往從一個懸念出發,延伸出某個動物主角的成長線。

但這部描繪關昆蟲與微生物世界的紀錄片沒有完整的故事線或明顯的主題,沒有旁白,沒有字幕,全靠畫面本身來叙述。

,時長03:00

當蜜蜂采花、螞蟻搬家、甲蟲大戰、蝴蝶出蛹、蜘蛛纏獵、蝸牛擁抱、孑孓出水等場面逐一"粉墨登場"時,所有人都在感歎大自然的奧妙。

同樣值得被大家記住的是雅克·貝漢和他的制作團隊。

...

昆蟲們所發出的聲音經過處理後被放大

從前期籌備到電影上映曆時15載,其間花費的大量精力和經費自不必多言,光是研制專用的攝影器材,雅克與他的團隊就用了兩年功夫。

為了呈現讓觀衆身臨其境的極緻畫面,攝制組在溫暖濕潤的法國南部搭設巨大的攝影棚,建造特殊的生态圈,培養微觀世界中的“演員”。

二十年的心血最後被精雕細刻成73分鐘的影像,微觀世界經過放大的鏡頭重現在銀幕上,竟是如此宏大,那麼神奇,那麼迷人。

大家都說《微觀世界》就是“後花園裡的侏羅紀公園”。

...

看過了天上飛的鳥地上爬的蟲,年過花甲的雅克一頭紮進了海裡。

與陸地世界不同,浩瀚神秘的海洋世界絕非人類所能掌控,魚群的聚散,潮汐的回溯,再加上極端的海上天氣,一切皆是變數。

...

雅克·貝漢希望該片能讓人們正視經濟和資源的協調問題,以及讓孩子看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選擇拍攝對象、反複打磨劇本、精心設計分鏡頭、提前規劃時間和路線、選擇拍攝對象、與專家溝通,然後進入漫長的等待。

雅克的每一部紀錄片都是為了大銀幕而生的。

他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奇觀,要在夜晚的深海打起足以照亮整個飛機場的光,一場有關遷徙與狩獵的“海洋盛宴”一拍就是三年。

12個攝制組,70艘船,全球54個拍攝點,耗資5億打造的《海洋》成為史上最昂貴的紀錄片。

...

為了拍攝《地球四季》,他攜300多人的團隊輾轉8個國家中的100多個拍攝地點進行取材,就算年事已高,雅克仍心系自然。

在他看來,世界上如果有一天再沒有鳥兒的叫聲,該是多麼可悲和遺憾。

...

無論是千萬年如一日地固守着遷徙航程的候鳥,還是不知疲倦地囤積着食物的螞蟻,它們既不比出海捕獵的海鷗來得更高貴,也不比行走在雪山垭口,用鹽巴向遠方村落交換大麥的人類商隊更為低賤。

在雅克·貝漢的鏡頭中,我們理應懷着同樣的情感、尊重與關懷,去看待每一個為生存而奔波的生命,哪怕是一隻推糞球的屎殼郎。

※參考:

「1」「1」雅克•貝漢專題|隻有瘋子,才拍得出這樣的電影!,廣圖紀錄片中心,豆瓣,2021-03-16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