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說在前面:這就是那種很可能看一部就少一部的好電影,我喜歡它。

我喜歡,首先是因為它是美的。

畫面、構圖、運鏡、服化、造型、音樂,都美,好美!用心與專業創造出的那種美!

如果說電影的使命就是造一場夢,那這部電影單純從視聽審美維度,就已經是一場足夠華美的夢了。經濟一點說,許鞍華、杜可風、坂本龍一、邝志良、杜笃之、和田惠美,這些單拎出來辦展覽、音樂會都可以賣票賣到幾百塊的人,聚一起搞出個作品隻收我五十塊錢,夫複何求我就問?!

而它最美的,在我看來,是它的克制與堅守。

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覺得這種電影可能看一部少一部的原因。

看電影的時候,有至少三個段落,我都能想象到,但凡換個人拍,按照現在電影市場的口味,絕對會被拍成那種,用音樂強煽上去,把金句直給出去,讓觀衆生理落淚的“爆款”。然後它就可以上幾個“xxxx看哭了”、“xxxx後勁好大”之類的熱搜,共想看與點贊一色,讓流量和票房齊飛。

或者,它絕對可以删繁就簡,把原著故事梳理歸納出一個單一、牢靠、簡明、“正确”的價值觀,拍攝一部寓教于樂,既批判“消費主義”又夾帶“性别議題”的話題電影,站在道德高地上成為所有人一看就明白,看完還都能說道兩句的“現實佳作”。

可是它沒有。

它有它的矜持與優雅,它有它的審美與品味,它有它對人性和藝術複雜性的敬畏,它有它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

所以我喜歡它。

當然,我喜歡,更因為它沒放棄自己的表達。

看《好好拍電影》,許鞍華說在她所學的電影教育裡,老師總是鼓勵他們去“吵架”。

對呀!電影說到底是創作,創作說到底是表達自我。

張愛玲的理解,張愛玲已經表達了,而且表達的很好,那麼,許鞍華又何必再重複呢?

于是,我們看到這樣的《第一爐香》。

它首先尊重了原著張愛玲的表達,在電影的前2/3内容裡,我完全能夠感受到,電影的團隊是認真去理解了張愛玲的《第一爐香》的,那些關于物質的、欲望的、女性的、嘲弄的、悲觀的,那些原著之所以受到喜愛成為經典的東西,它們都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在。

但這是許鞍華導演作品《第一爐香》,它基于原著文本,當然包含着原著作者張愛玲的表達,但它也是新的創作,為什麼不允許它也包含一些電影導演許鞍華的理解與表達?

藝術向來是要啟發想象力的,藝術向來是抗拒标準答案的,藝術向來,是要在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中,才最終完成和實現的。誰又能說,自己壟斷着張愛玲《第一爐香》的唯一解釋權呢?

我想,對于張迷來說,電影最“出格”的忤逆,也許會在于電影似乎放大了“真情”的比重,在物質搭建的欲望囚籠裡,有一個角落,似乎隐隐閃爍着對情感的渴求,閃爍着愛的片羽吉光。

是了,《第一爐香》一向被認為是一個什麼都包含卻唯獨不包含愛的故事。

可是,畜生也有心,物質和愛難道就真的不會并存?

人是這樣複雜的生物啊!他們的欲望、算計和謊言裡,難道就真的不會包含一點點感情嗎?

我不相信。

我反而更樂于看見許鞍華們加入的表達,比如對于姑媽、喬琪等人物前史的豐富,睨兒的改動和對薇龍内心矛盾性的複雜化,它們承接自原著,但又讓我感受到一些更現代視角的回望與互文,它讓我發現,《第一爐香》是仍舊在生長着的。

所以在我看來,它符不符合我對于原著的理解,都并不該妨礙它依然可以被我認為是一部具備專業水準的好電影。

當然,好電影也有缺憾。最大的缺憾,的确是選角,是演員。

選角真的沒有幫助到電影,很多不合适就是不合适。連俞飛鴻的美,都美的不合适。(這麼好看的姐姐要跟我睡覺,還用拿花錢送我出國讀書做誘餌?對不起,我傾家蕩産也想跟姐姐睡覺!)

雖然能看出整個團隊在方方面面都努力拯救了一些不合适,但是不合适确實依然客觀存在着。

可電影啊,常常就是這樣,如果隻拿到了這一手牌,那麼導演所能做的,就是用力把牌打到所能打出的最好。

這樣的牌,許鞍華打到了最好。

補充說明:

1、這篇影評充滿私心,因為我希望許鞍華導演賺到錢,或者說,我希望文藝一點的電影賺到錢,因為我希望我還有下一部這樣美的、認真的、專業的、不自戀的、有堅持的電影可以看,我希望這樣的導演和作品還拿的到投資。

2、希望大家明白,當批評許鞍華的時候,常常是站在與電影大師和許鞍華最好的電影的維度中進行的比較,是對一個可以拿100分的人隻拿了80分的那種批評,而有些電影隻是及格就可以被表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