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點開一部聚焦鄉村教育的劇,可能是因為剛看完YY主演的電影,對佟麗娅還是比較喜歡,看着看着就追下來了,不得不說,現實題材的正劇,還是和下飯劇很不一樣。主要演員基本都是實力派,不用擔心表演方面有什麼問題。肉眼可見,劇本上是下了狠功夫的。

說實話,鄉村教育離我的生活很遠;而中小學生活也在記憶中開始褪色。《春風化雨》可能對很多觀衆來說,故事内容都很有距離感。要抓住觀衆的眼球,還不能像下飯劇那樣,可以下抓馬的鈎子和伏筆。反而是要在平實的叙事裡,做到既和現實相符合,又有亮點和信息量來抓住觀衆。還是挺有難度的。

這幾集看下來,我覺得《春風化雨》做得很不錯。根據目前觀看的感受,我總結了這部劇的幾個特點。

回歸真實的鄉土風情

故事發生在西南地區,其實對我來說還是挺陌生的。曾經聽貴州的朋友說那裡的氣候養人,出美女、皮膚好,還頗有心動。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和其他一些鄉村主題的影視劇相比,《春風化雨》的鄉土風情更寫實。

一方面并沒有特意去采風景秀麗的畫面,精心拍攝成風景大片。另一方面,通過安老師家訪,帶我們走進大山,看到大山裡的留守家庭的真實狀态。

一些劇情片,或許會刻意刻畫窮困潦倒的視覺呈現,通過布景去呈現劇情的反差張力。但《春風化雨》顯然走了寫實派。青山秀水的實景地貌和真實的山裡人家,看起來并沒有那麼慘、那麼困難,仍然能一起開心地吃飯,哪怕就着酸菜炒黃豆。

對了,我也是才知道酸菜還有這麼多品種。 以前我隻喜歡吃酸豇豆,以後可以有更多的嘗試了。雖然本來吃酸菜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但沒想到這樣寫實的拍攝手法,竟然拍出美食節目的效果。明知丫丫和一衆老師用肉和貧困孩子們換酸菜,是為了照顧孩子的營養,但真的讓我有種酸菜比肉更好吃,被種草的感覺。

不歌頌苦難的平凡人生

就像是一罐罐的酸菜,明知寓意是艱苦生活,卻被拍出了美味和幸福,《春風化雨》沒有刻意放大苦難和貧困,卻能從平凡的人生裡砸吧出美好的滋味。

周末回家幫家裡做農活,雖然苦累但卻有溫暖,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城裡孩子最大的區别,恐怕是要學會平衡農務和學習的時間。鄉村學校雖然簡陋,但并不是破舊不堪脫離時代。

古色古香的辦公室,如果放到江浙這帶,一翻修就是間網紅民宿。雖然沒有像城市學校那樣端正寬敞的現代化校園,但該有的教學設備也都有。大概隻有食堂和宿舍,具有“鄉村感”的艱苦環境。

其實我看到這樣的校園,有訝異,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真實。記得我在初中時也作為學生代表去結對扶助的農村學校送溫暖。去之前,腦海裡腦補了好久的茅草屋、木頭房、不好走的山路。但下車時看到的景象根本沒有想象中那麼落後。雖然校舍沒有那麼美,有點像工廠裡蓋的廠房,但其實該有的都有。最大的差距就是宿舍和食堂。宿舍真的和劇裡沒差别。夥食條件也和劇中類似,條件差的學生會從家裡拿鹹菜、醬瓜、腌肉之類的浙江特色菜。學生的家庭條件也有參差,并非全都是條件很艱苦的,和我們這些城裡孩子大差不差的家庭也有。這點在劇裡也有體現,有城裡長大的孩子來鄉村學校上學,這個設計不多見但合情合理。

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的對碰

本劇的一大矛盾點就落在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的對碰。從城市裡來到鄉村的老師,支教的叢老師也好,包分配的安老師也好,都有陣痛期。

一方面是學生的成長情況不一樣,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城市來的老師也需要适應期,通過實踐來探索鄉村的孩子要如何教育。一方面,學習過教育理論的新生代老師和以鐘校長為代表的鄉村老一輩老師之間,也有教育理念的差别和碰撞。

“棍棒出孝子”,不說放在上一代,其實在我這一代,也還有長輩認同這個理念,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就得打。鄉村裡的“野孩子”皮糙肉厚的,更是得打出好學生來。而現代的教育理念,語言引導、正向教育等等,這是教育方法的大勢所驅,但用到鄉村孩子的身上,存在斷層,并不能照搬照抄。

從小沒有在規訓中成長起來的鮮活小生命,要怎樣讓他們學會“聽話”,這也是劇中老師們在一步步的實踐中來思考和探讨的。也是安校長布置給支教叢老師的課題。

比如,不要同情,而要“共情”,這對老師的要求很高。

再比如,經濟水平和生活習慣差距很大的孩子們,要如何化解彼此間的矛盾。

而把城市孩子丢到農村孩子裡,也是神來之筆。通過孩子們之間的矛盾,更立體地向觀衆展現了不同生活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有何區别。又通過沖突的解決,讓老師們帶着觀衆一起思考城鄉教育的差别。

可别說,學生的設計,還挺有《變形記》的感覺。就像标題說的,我認為這部劇播出排期晚了些,其實放到暑期檔,還挺适合親子一起看。父母親也能學到一些教育理念和技巧,而讓城市小孩了解鄉村的同齡人的生活,也是在别人的故事裡學習和成長。

緊扣時代特色的年代感

最後一屆包分配、非典、網絡事件……還有校服樣式的變遷,看得劇組做了很細膩的功課。

這并不是大女主劇,而是鄉村教師群像劇。隻是通過佟麗娅飾演的中生代老師代表,串聯起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是普通的劇,頻繁閃回和回憶是很容易讓觀衆疲倦的。但在這個故事裡,從于校長開始,到符校長、鐘校長、周校長,直到交棒到安校長手裡,還有更年輕的一代鄉村教師的學習和成長,如果按順序叙事反而會讓劇情拖沓冗長。

編劇巧妙的通過中生代教師向新生代教師介紹自己在新人時期的經曆,以及對老一輩的回憶,體現了一代代的薪火相傳。正因有繁多的閃回和回憶,要讓觀衆不混淆時間線,就必須扣住時代特色,突出年代特色,而不是簡單的隻用人物造型來區别。

第五集的網絡事件同樣是神來之筆。網絡普及之後,大衆對一個事件的态度很容易往失控方向走。這個富有時代特征的矛盾事件,聯結起兩個深度話題:

在尚未形成獨立的判斷和正确的是非觀時,家長或老師應當如何引導孩子接觸網絡、使用網絡?

棍棒教育到底合不合理?面對不服管脾性的孩子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更有用?

鐘校長的話,雖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卻也被打動到。

“老師就是行走的教鞭……”

“時代進步了,老師的權威卻沒有了……”

“我始終想不明白……”

從劇情裡看,鐘校長的棍棒教育是有用的,但卻違背了時代的主流趨勢。所以他想不明白。他的辭職,也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一種教育理念的退潮。但劇裡并沒有拔高,而是讓老一輩想不通,讓新一代繼續鑽研課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很符合真實情況。

符合人性的師道傳承

其實這部劇看起來平淡,但每一集信息量巨大,基本沒有廢話。師道傳承是這部劇的重點内容之一,畢竟是鄉村老師群像。

很開心看到沒有脫離人性的講述。對不同老師的自身的困境描述,都落到普通人的層面。缺錢,很真實,這是鄉村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大考驗。要如何選擇,何去何從?隻要沒違反相關規定,個人如何選擇其實都可以。

願意自己貼錢的老師、0報酬的行為,當然要感恩,但劇裡也并沒有做道德綁架,尊重教師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本心選擇。

異地夫妻,要如何維系感情?

學生和孩子,要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

艱苦環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

這些都是鄉村教師們切實面對的。我覺得這部劇的編劇是真的下了苦功。不論是對鄉村教育的大背景的描述,還是對老師、對孩子的描述,每一個人都是立體而鮮活的普通人。

更難得的是每一集都蘊含了值得人們深思和探讨的話題。這并不是一部簡單歌頌園丁的獻禮劇,其實還蠻适合為人父母者,從另一個角度來學習親子相處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