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飛天娜

文編 :迷影制藥廠包裝車間臨時工

美編:續杯咖啡

編者按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用戲劇化手段去創作、表現,再借助鏡頭運動、服化道等形式去掉戲劇高光,讓它看起來更“逼真”。

...


...

猶如周一圍式的帥

但私以為電影隻是電影,程勇不是藥神,《藥神》也不是神藥,不可能服用兩小時就解決宏大的社會問題。它頂多是個功效模糊的保健品,給疲憊不堪的現實推一推油,做個大保健。

...

“大保健”組合

總有人感慨“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對性的探索,這是人最本能的欲望驅使。所以《我不是藥神》成就了票房神話,累計票房31億,豆瓣、貓眼紛紛打出超過9分的高分,引發全民讨論,電影還榮獲第35屆大衆電影百花獎優秀故事片、最佳男配角。

它戳中了每個人的痛點,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下不知何時會降臨的病痛,尚待完善的醫療體系背後沉重的經濟擔憂,病痛超越貧富階級成為每一個人無法逾越的鴻溝。并且電影也實現了每一個病人的願望,吃得起藥,情義面前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

...

制作:熟悉的包裝,新奇的味道

這是一部完成度較高的商業片。從前期宣傳,到整個故事的鋪陳發展,每個角色推進劇情發展的作用,人物情緒的累積爆發,再到結局的處理,後期宣發,它取得了商業價值的成功。

但嚴格以電影藝術的标準衡量,超過9分的評價會被認為有過譽之嫌。但不得不說,普通觀衆會有興趣去看這樣一部沒特效沒流量,演員還往醜裡整的電影,并且看完還頻頻點贊、人肉安利,絕不是宣發洗腦這麼簡單。作為新手導演,文牧野怎麼就那麼吃得準大衆的口味呢?

...

一句話:背後有人。

作為甯浩“壞猴子七十二變”計劃的簽約導演,這是文牧野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背後有甯浩和徐峥監制,這部電影不可避免地帶有甯浩和徐峥的風格,而這種風格經過多年測試,就像某種良藥一樣,證明對觀衆很有用、很治愈。

...

從左到右,分别是甯浩、文牧野、徐铮

從《瘋狂》系列到《無人區》、《心花怒放》,甯浩的作品總是刻畫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将黑色幽默結合在對社會現象的調侃中,以荒誕的戲劇性沖突直指底層生活的現狀,也有對生活意義的不斷追問。徐峥作為與甯浩合作密切的演員,其扮演的人物總是被各種巧合折騰得狼狽不堪,而他即使表情一本正經、說話一本正經,也會讓人心生莫名喜感。

《我不是藥神》依然以戲谑的方式來講述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嚴肅故事,觀衆不難接受。

...

故事原型陸勇
故事:真實的配方,重構的比例

《藥神》核心情節來源于多年前曾引起廣泛讨論的“陸勇代購案”,換了時間地點和人物背景,将故事講成一個底層小市民自我救贖的大愛經曆,并且給了一個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的大團圓結局。

...

雖然取材于真實事件,但《藥神》在人物身份、代購動機、後續發展等方面均做了很大改動,感覺與真實事件比,削弱了很多現實性和思考性。因此,可以說它帶有一定的現實指向性,但并不是一部複制現實的電影。它如同所有想向大衆發聲又受制于整體環境的現實題材電影一樣,努力地穿梭在各種紅線之間巧妙又雞賊地傳遞自己的聲音。

...

陸勇代購是因為自己本身也是慢粒白血病患者,格列衛是他的剛需,身為小有所成的企業家尚且經不住每月上萬的藥費,何況更多普通患者面對疾病幾乎沒有抵抗能力。

電影将程勇代購和人物轉變的契機處理為救命藥價格與患者購買力之間的不對等,源于救命與守法之間的矛盾,更将藥物價格高昂的原因簡單地指向資本逐利,進而把購買低價仿制藥的行為合理化,還以兩個人物的死渲染悲情。

...

與原型陸勇相比,電影主角程勇的行為更多地帶上了英雄主義的救世情懷,他其後的轉變更加載了崇高的道德色彩。于是觀衆們在影院笑着哭着,牽動着别人的命運擔憂着自己的處境,慶幸這些年相關制度越來越完善。

這樣的改動确實隐藏了事件的複雜性,但在國内的電影環境下,能把事情說到這個程度并激起人們去追究完整事實,已屬不易。

...

角色:獨家的技法,普世的療效

生不起,活不起,亦死不起,或許是現代每個人的焦慮。而電影的人物設定,也各有代表性:

程勇,帶着中年男人各種焦慮和尴尬,讓人們看到了不堪的自己;

...

呂受益,滑頭又執着,那種對生的渴望就如每一個等待未知死亡的患者;

...

思慧,為救女兒墜入風塵,是千萬個堅毅母親的縮影;

...

神父,一邊說着“願上帝保佑你”,一邊在上帝注視下向病友發放仿制藥的行為有多滑稽,信仰在病痛面前就有多蒼白;

...

黃毛,血性。

...

徐峥很适合演主人公這種有點賤有點混充滿人性弱點又沒壞到骨子裡的角色。如果說他以往的角色裡還有一點中産階級遭遇尴尬的不協調感的話,程勇這個色厲内荏,前妻看不起兒子留不住老爸等着撫養的中年男人,被徐峥演繹得真實自然。

...

比徐峥更出彩的是王傳君。他借由《羅曼蒂克消亡史》和本片的兩個角色徹底擺脫了《愛情公寓》的浮誇和油膩,成為一個演技派演員,将呂受益那種因對生的渴望而卑微又賤兮兮的狀态演繹得令人生憐。

...

當病痛來臨時人們希望能戰勝命運,面對無力回天尚可認命,而當足夠的支付能力就等于有效地延續生命時,就如片中所說“命就是錢”,生命可以被數字化。

...

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困境絕不僅僅因為醫院和藥廠的逐利如此簡單,也不會僅僅靠藥品納入醫保便可簡單解決。格列衛納入醫保,尚有大量抗癌藥未被納入醫保,且大量藥品納入醫保的背後亦隐含着醫保虧空的危險。

從創作者針對現實發出思考的角度來說,《我不是藥神》是一個進步,但它遠不足以成為一部改變國家的電影。如同《芳華》和《嘉年華》一般,它小心地避過審查,有條件性地發出聲音,批判性和表達性都有限。

...

當我們将生的希望寄托在一個英雄式的人物身上,寄托在對法律規則的彈性解釋上時,我們也早已失去了對生命的控制。困境有很多種解決方式,除了悲情式的呐喊,還能做什麼?這才是在争論電影有幾分真幾分假之外,更有意義的探索。

THE END

更多精彩電影,盡在迷影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