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皮爾是這幾年聲名鵲起的恐怖導演。

他的前兩部作品《逃出絕命鎮》和《我們》人氣都挺高,但都算不上我的心水。

慢節奏,長鏡頭,意識流影像,耐嚼的對白,各種社會議題的密集隐喻,作為文藝片或許很不錯。

但恐怖片嘛,我還是中意傳統風格,幽靈怪物殺人狂,追逐搏鬥砍殺,快節奏直接刺激。

皮爾新出這部《不》在北美口碑很拿得出手,但鑒于前兩部好評也不少,我還是得親自驗貨,沒想到一驗有驚喜。

農場上空出現了一艘神出鬼沒的飛碟,農場主兄妹,主題公園老闆,超市小哥,著名攝影師,各路人馬都打算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們攬客的攬客,拍片的拍片,誰也不知道這飛碟比他們想象的要危險一萬倍。

看預告時我是真的沒猜到,這電影本質上是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鲨》那樣的怪獸冒險片,隻是把戰場從海洋搬到了原野和天空。

一群不要命的家夥群策群力,出生入死對抗巨大怪獸,有小幽默也有大驚險,還穿插着對人性的諷刺。

裡面甚至有許多幾乎在緻敬《大白鲨》的情節,比如結尾怪獸被搞定的方式,幾十年後還是同一招,也還是那麼讓人興奮。

導演就跟聽到了我對他的不滿一樣,一反前兩部的含蓄風格,狂塞商業元素。

離奇的死亡,詭異的雲層,飛碟的迷蹤,懸念叠起,張力十足。

怪獸現出真容後連串不停的伏擊、躲藏、追殺、變形、鬥智鬥勇,完全奔着刺激腎上腺素而去。

圍繞形形色色的飛碟奇觀,幾個主要角色也展現出相似的一面。

農場主兄妹入不敷出,去片場馴馬又出意外被炒了鱿魚,淪落到要靠賣馬來維持生計。

他們發現神秘的飛碟存在,立刻采購攝影機,布置機關,計劃拍到獨家畫面,上脫口秀一鳴驚人。

超市小哥來幫他們搞安裝,也經不住超自然現象和出名的誘惑,軟磨硬泡加入隊伍,跟着兄妹倆瘋狂玩命。

亞裔公園老闆90年代曾是家喻戶曉的童星,但自從在片場遭遇猩猩失控暴走,又目睹它在眼前被爆頭,從此演藝事業畫下句号,還落下多年夢魇。

誰知這段血腥往事卻成為他多年的财源之一,甚至有人願意花五萬到他的收藏室住一晚,跟轟動一時的奇觀近距離接觸。

而他自從察覺到飛碟存在,又立刻發掘出新商機,在主題公園上演飛碟降臨的新奇觀,直到賣門票把命都賣沒了。

老攝影師本來已經拍到怪獸,但看到光線完美,竟然冒險爬上山頂就為了捕捉那個瞬間,身在半空性命垂危之際還不停拍攝,堪稱是為藝術而魔怔的代表。

還有那騎摩托闖禁地、臨死都喊着“把攝影機給我”的八卦記者,片尾蜂擁而至的各路媒體從業者,無不是被奇觀牽着鼻子走,完全沒有抵抗力。

而全片最耐人尋味的設定,就是隻要你不盯着怪獸看,就不會成為被它獵食的目标。更是讓主題呼之欲出。

喬丹·皮爾在本片找到了一個商業和個人表達的平衡,既炮制足夠多的感官刺激,又維持一貫的深刻。

他很巧妙地通過展現大量的奇觀,來探讨人們追逐奇觀的現象。

電影裡這幫家夥之所以一個個這麼瘋狂,因為他們都深知,人性對奇觀永遠沒有餮足的胃口。

而奇觀的背後,就是狂湧的流量。抓住這流量,就是無盡的名利。

但說到底,誰又能怪他們呢,電影裡那些天馬行空的場面,确實像那怪獸一樣,有把人吸進去的魔力。

飛碟最初捉迷藏一樣在雲層裡四處穿梭,行蹤隐秘又帶着一絲銷魂,勾起好奇和隐隐不安。

等它露出怪獸的面目,貼地食人吞馬,掀起龍卷風橫掃,帶來強大的恐懼和壓迫感。

深夜它吐出猩紅血水把房子澆透,堪稱近年來恐怖電影名場面。

個人認為,那一幕必須像《閃靈》裡的血漿倒灌,《驅魔人》的三百六十度扭頭,在恐怖電影史上留名。

在最終對決,受到刺激的怪獸從圓盤展開成水母般的奇詭形态,追逐着大氣球而去,更是深深擊破巨物恐懼症的心防,也是克蘇魯控的巨大眼福。

看到有影評說:不在IMAX看這個電影,是對它最大的浪費。

這話讓我突然發覺,原來對電影奇觀深感雀躍滿足的觀衆如我,某種程度正是電影裡那些沒有露面卻又讓主角們瘋狂冒險的吃瓜群衆嘛。

不知道别人怎麼想,我自己倒是很喜歡甚至享受,自己的内心被用這樣的方式剖析出來。

就像不惜豁出性命也要拍到怪獸的每個角色,我喜歡恐怖片,願意花很多時間去追逐新老電影裡沒看過的恐怖奇觀。

這種感覺就是很爽啊,随你說它好還是不好,我可一點都不想要戒掉,能多一點更好。

幹嘛不坐下來,享受這兩小時的奇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