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黑澤明導演的原版電影一樣,這個翻拍版本質上講的也不是關于綁架的故事。

而是一個關于聽見和被聽見的故事。

丹澤爾·華盛頓飾演一位唱片公司老闆,大衛·金。他之所以能在這一行幹得風生水起,當上跟他名字一樣的King,是因為他擁有一雙被人稱為“音樂業内最好的耳朵”。

顧名思義,有了這樣的一對耳朵,他能準确判斷哪首歌會登上排行榜,哪個藝人能替公司賺大錢,什麼樣的旋律和節拍能抓住流行的脈搏……

他的耳朵,本質上是一台超級靈敏的聽覺機器、商業機器。

可是這個電影從頭到尾,卻在告訴我們一件截然不同的事情,那就是:一直以來,金其實什麼都聽不見。

如果你覺得這不可思議,看看那個綁架犯,“小重刑犯”(歌手的諧音藝名)是怎麼說的。

他說自己崇拜金,把金當作父親一樣的存在,從小就想方設法想引起他的注意。

從他短短的論述中,我們不難腦補,一個年輕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在各種場合呼喊金的名字,在自己的作品裡寫下向他緻敬的歌詞,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地艾特他,在有他出席的場合舉着标語等待他,在他的辦公樓下、在他的用餐地徘徊,試圖能堵到他。

但是他所做的這一切,金卻從來沒有“聽見”過。

這就奇怪了,一個擁有最好的耳朵的人,怎麼會聽不見一個狂熱的崇拜者持之以恒了十幾年的呼聲呢?

答案也很簡單,因為不知從何時起,金的最強耳朵隻為金錢服務。他能聽見股價的波動,也能聽見市場的脈搏,但是聽不見人心。

随着綁架案的發生,故事的轉折點來了。

綁匪本來要綁架的是金的親生兒子特雷。如果特雷被綁架了,金會毫不猶豫地支付贖金,這是天經地義的父愛。但是司機保羅的兒子凱爾,由于陰差陽錯戴上特雷的頭帶而被誤綁走了。

這時候,金猶豫了。

這個猶豫很能說明問題。因為在商業邏輯裡,凱爾隻是他的一個員工的兒子,不是他的“資産”,不值得花1750萬的贖金去“投資”。

金的第一反應,也是多數商人的共同反應:計算成本效益。

但是保羅和特雷都在懇求他支付贖金解救凱爾。合夥人提醒他,不支付贖金會嚴重損害公司的形象。警察為了制定抓捕計劃,也在不斷詢問他的決定。

這些都讓金在很多年來第一次被迫“聽見”了除了金錢以外的聲音。保羅痛失愛子的絕望,特雷對友情的堅守和愧疚,以及他對兒子前程、公司品牌的考量,這種種聲音混雜在一起,逼迫金做出了一個超越商業邏輯的決定。

他最終決定支付贖金,并親自冒險登上地鐵,向綁匪交付了巨款。

然而,神奇的事情也随之發生了。

消息公開,他竟然成為了民衆眼中的英雄,他的歌曲在榜單上攀升,連原本已經對公司毫不指望、極力主張出售的股東都改變了主意。

這很諷刺,不是嗎?當金停止隻用商業邏輯思考,開始用人性思考的時候,他反而獲得了更大的商業成功。

然而,情節沒有止步于此,真正的高潮還在後面。

從被解救的凱爾口中,金推斷綁匪極有可能是一名草根饒舌歌手“小重刑犯”。警察對這個線索置之不理,于是金決定親自去找這個年輕人對峙。他來到“小重刑犯”家裡,跟他的妻子和嬰兒面對面,以及來到錄音室,聽着“小重刑犯”用饒舌傾訴自己的心聲時,他第一次真正聽見了一個年輕藝術家内心的渴望。

原來,“小重刑犯”不是為了錢策劃綁架案,要錢是他的一個手段和借口。他真正想要的是被金聽見和接納,被認可自己的音樂才華。一直以來,他都把金當成一位父親般的存在,而策劃綁架案就像是一個兒子對父親最極端的求取關注的方式。

有句話怎麼說來着:你越是得不到一個人的注意,你就會做出越極端的事情來吸引他的注意。

“小重刑犯”的犯罪行為,其實就是對金多年來對他充耳不聞的報複。

但更精彩的部分還在後面。

電影的結尾,金做了一個讓合夥人和家人都意外的決定:他離開了執掌了二十五年的唱片公司,成立了一個更小的唱片廠牌。

從大公司轉到小廠牌,表面上看隻是一個商業決策,實際上代表着他聽覺模式的核心轉變。

在大廠牌裡,他的耳朵必須服務于市場、股東和銷量。在這種聽覺模式下,像“小重刑犯”這樣的小衆聲音永遠不可能被聽見。

但在小廠牌裡,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聽。電影的開頭,兒子向他推薦了一位叫蘇拉的年輕女歌手,最後這位歌手站在了金的面前,向他唱出了沒有被商業機器打磨過的原始嗓音。

聽着這樣的歌聲,金露出了很久沒有過的滿意笑容。

金去探監“小重刑犯”的一場戲也很關鍵。

有點諷刺的是,“小重刑犯”锒铛入獄後竟然名氣暴漲,創作的音樂全球播放量高達10億次。按照商業邏輯,這樣的藝人妥妥是一棵搖錢樹。他也得意地打着如意算盤,以為貪财的金這次一定會簽下他。

誰知金一口回絕了他。

為什麼?因為此刻的金已經明白了是什麼是真正的好耳朵——不是聽得出什麼樣的音樂能賺錢,而是聽得出什麼樣的音樂才是真誠的。

“小重刑犯”的音樂是很火,可他創作音樂的動機是扭曲的。他追求的不是音樂本身的表達,而是想通過音樂來得到權威的認可,獲得金錢和名聲。這種動機下産生的音樂,再火爆也跟噪音沒有兩樣。

而相比之下,蘇拉雖然還很青澀,但她唱的是自己的故事,是内心真誠的表達。這是如今的金認為值得聽見和傳播的聲音。

整個電影就是一個關于聽覺進化的寓言。

“小重刑犯”為了複仇而策劃綁架案,卻誤打誤撞變成了金的解救案,讓金聽見了一直以來被屏蔽的聲音。雖然他的方式是錯誤的,但是客觀來看,又是他拯救了金,讓他掙脫了商業機器的束縛。

這個電影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原本想要被聽見的人,幫助了一個需要真正去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