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最能概括吴迪这一角色精神内涵的不是别的,而是胡歌上部作品名《不虚此行》,吴迪宛如步入烟火的闻善,闻善好似隐入尘烟的吴迪,而胡歌也因这种变与不变,既获得了最舒适的表演感,也因这份自然让吴迪分外生动。

不知道大家怎样,我是直到第二遍观影才确定了闻善这一人物的成立和胡歌表演的确立。说实话,第一次看《不虚此行》,我在闻善身上看到了诸多周泽农的影子,很多时候甚至有些分不清,但当我把视点从平静的人物表象移至内心时,二者决然不同的角度和指向,一并让胡歌的表演确立。

《南方车站的聚会》,周泽农陷入的更多是身体困境,他被多方势力围捕,落网和身死只是时间问题,但在精神层面上,这个人物是无困境的,从他决定让妻子举报自己以获取赏金的那刻起,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就带着自我救赎的光环,所以支撑周泽农表象平静的是精神的自由。

《不虚此行》,闻善与周泽农恰成倒置,闻善的身体是自由的,但精神却被拘禁,这是一种面对现实挤压后的画地为牢,回到原点、重新开始是“越狱”的唯一方法,当闻善开始重新书写小尹的故事,一并重新开始的还有自己的人生。所以,闻善这个人物大部分时候看起来的是“空心”的,他就像一个黑洞,不停的把别人的人生纳入自己的生活,试图填满精神层面的无助,这种“寄生”式的状态,需要一个契机去打破,邵金穗和方阿姨就是这个契机,当闻善开始敲击键盘,其实也代表着心跳的回归和精神桎梏的被打开。

《走走停停》,吴迪比周泽农和闻善更贴近现实生活,他拥有的困境是这个时代青年的最大公约数,工作的、亲情的、爱情的...相比闻善,吴迪的现实窘迫要大一些,精神桎梏要小一些,作为商业电影,这无疑是合理且合适的,毕竟,大部分观众的精神困顿都是由现实窘迫造成的,一次略带无奈和逃避的归乡之旅,如何成为吴迪的“不虚此行”,是《走走停停》熬制的一碗淡鸡汤,胡歌的状态很自然,高圆圆给人的感觉就是上了一个台阶。

在我看来,胡歌目前的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还不赶紧多拍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