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留下的印象,朴实,慢节奏,浪漫,剧里不乏泪点也不乏笑点,友情,亲情不事声张但真的能让我潸然泪下。

感触最深最深的有几点,我想也是这部剧作者们想要表达的,一个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无常——就像剧中南南癌症突然离世,让我觉得,生命里人生中好像确实有些事情无法预见,没办法知道生命的休止符具体在什么位置,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

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思想准备好面对这些,我曾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仍旧没有得出答案。也许我可能会天真的相信逝去的人会变成星星,会变成秋天的落叶,会变成每天撒在我肩膀上的阳光,也许我会把对ta的感情投注在其他人身上,也许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释怀没办法直接面对。谁知道呢。

有很多人说这部剧理想化,过度美化乡村生活,但是吧,我觉得文艺创作还是可以留下一些想象美好的空间的,让人有所憧憬有所向往,它引导倡导的东西才会被人们看见。

剧里面,村上邻里乡里乡亲爱串门,串了门做客人的又吃又拿,被留下吃饭被热情招待,各家都知道彼此的习性,各家都知道各家的情况,看到这的时候,我简直就要一拍大腿,这不就是所谓的“共同体”和“机械团结吗!

城市化楼房越来越高,格子间邻里越来越隔绝化,每个人都是城市森林里的“原子”,住在隔壁甚至连招呼都没打过,虽然城市给人们提供了成为巨大机器上的部件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齿轮与齿轮之间,部件与部件之间短暂配合之后各归其所,机器是转起来了,但是人情与温情湮没了。

我想,百年前的滕尼斯,涂尔干,或者说齐美尔这些人感叹现代理性巨浪吞噬人与人之间脉脉温情的时候,并不是对标的乡野生活,也不是呼吁放弃机械,回到田园牧歌似的乡村,复古小作坊和耕织生活,而是说,确有这样的情况,那么是否有一种可能人不是原子,人是有温度的。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剧情点,阿凤家里老倌病倒,阿桂啊宝瓶啊小院的人啊一个个伸出援手。

中国式社会网络就像一捆被橡皮筋绑住的竹竿,有弹性有韧性,逢凶化吉的力量来自于风险共担,压力分承,我想,这也是“共同体”所具有的力量吧。

另外,看了不少剧评,很多批评的点在于剧情疾缓详略,或者是演员表现等等,但是有一类声音指出剧情过于美化过于理想化与现实存在多么多么大的差异,我想说,节目固然有戏剧效果,但是如果连其中所要表达的美好、有温度的东西都不愿相信,因为自己的生活不是这样的而否定所有的可能性,那……那也无所谓,反正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