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在杭州出差,收到母親來自無錫的電話,說她又被父親打了,現在跑到街上求救,讓我趕緊回去。母親在電話那頭的聲音氣喘籲籲無力又頹喪,我知道這次不同以往,放下手邊事務立即趕往老家。

我開着車,叫上男性朋友(防止父親再次動手),經過母親說的地點。這時候朋友發現母親從遠處奔赴而來,腳步匆忙,仿佛是看到了綠洲,明顯看得到她眼角灰紅色的傷痕。

這是70歲的父親今年第三次家暴母親,前兩次都報了警,然而警察來了都是以勸和為主,第二次我申請能不能把他關進去兩天,防止母親再受到騷擾和精神創傷。最後是拘留了一天之後,父親又帶着大包小包到我住宅樓下,求母親回家。

這回第三次,母親說父親是抓住她的頭發往院子牆上撞,她呼救無力,鄰居們大多冷漠旁觀,不敢上前。在掙紮之下,母親跑上街頭,逃了出來,創傷觸及眼球。

我知道不能再讓母親受此傷害了,在求助親戚無果之後,我依舊報了警,但警察仍說沒法強制執行,我便聯系上本地朋友,在警察的跟車目送下,把我父親送進了無錫市第七人民醫院。

醫生診斷,父親是精神分裂症。兩年時間至今,他一直住在醫院裡。

看完《我經過風暴》,電影裡發生的一幕幕,佟麗娅扮演的女主角徐敏遭受的家暴經曆,以及丈夫道貌岸然的面目和親人的倒忙背叛,簡直和兩年前自己的親身經曆如出一轍。盡管現在我早已原諒了父親,但是平時依舊會經常關注家暴新聞,我想探究的是,家暴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女性在面臨家暴時候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女性什麼時候能夠自由選擇生育權利?離異後可以支配合理撫養權?

從《不要對陌生人》說話開始,女性被家暴搬上銀幕的題材并不常見,反而是新聞層出不窮。人們對案件本身的血腥獵奇更為關注,但是鮮少究其原因。電影從被家暴已婚女性創傷後生活的心理變化角度切入,把子女扶養、财産分割、離婚同居、非法跟蹤、婦女得不到保護、律師道德譴責、無知網絡暴力、父母精神暴力等諸多問題暴露出來,法律灰色地帶牽引出當代主流價值觀下的婚姻生态。

導演秦海燕在自述中說,影片是結合多個真實家暴案例,以及親眼所見朋友經曆的家暴事件,融合寫出的劇本,陳敏身上集結了當今經濟獨立女性、已婚母親、離異同居妻子、聽話乖乖女多重形象,律師李小萌作為旁觀親曆者,也代表了法律和道德涉及邊緣的模糊現狀。這對互相理解而又無力改變社會人性的雙女性形象,想到之前熱門的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下一個素熙》。

影片裡最讓人細思極恐的一幕是,母親發現兒子和其他孩子打架,教訓時候兒子說了一句“要拿毛巾嗎?”這是丈夫在家暴她的時候所用的“利器”。在旁觀丈夫家暴她的過程裡,兒子竟然學到了父親家暴方式,運用到和同齡孩子的交往以及對母親的态度上。這是人性至暗時刻被赤裸裸揭露的瞬間。最終,母親佟麗娅知曉不能再繼續容忍,她拿起了石頭,向沉睡中的丈夫砸去。

結局讓人解氣,但細思造成陳敏深陷痛苦地獄的兇手之一,還有那個要面子的“外婆”和不明真相叫嚣一邊倒的網友群體。當事人始終沒有選擇公開發聲,法庭上依舊在保護孩子,但她絕對不是不勇敢,而是各種羁絆阻礙最終發覺隻有依靠自救。這個稀爛的社會,不是依靠網上嘴仗來改變推動,電影隻是提出問題,不需要解決問題,解決的那天需要靠看過電影引起反思的人。

電影所要探讨的,并不是家暴的男人就是十惡不赦的壞人,相反他可能是社會優秀傑出的工作者,親人眼中的大孝子,而是引發家暴的深層原因,撥開這層人性真相之後,人們的何去何從。

我其實很想觀察男性觀衆看完這部電影的反應,很有可能,部分男性會因為題材原因選擇不看這部影片,雖然他們才是更應該閱後反思的人群。有意思的是,看完影片我在和一位沒看過電影的男性朋友探讨家暴問題,我笑稱“你不打女人不看也罷”,他說“好男人誰打女人?”然後他下面的發言讓我感到絕望:“就家暴而言,我也親身體驗過。在我印象中都是男的,後來我才知道還有女的家暴男的。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到女家暴男就莫名火大。”也許是出自性别保護,但不管如何,家暴者都是犯罪者,不然因為一個口角誰都可以動手打人乃至殺人。暴力可以無關性别,這是人性本惡的源頭。暴力的對象不僅僅有女性,還有孩童、動物,都是體力相對弱勢的一方。

盡管面對家暴問題,電影無法給出答案,最後的婦女保護法在實際運用時候也是形同虛設,但是至少它呈現了社會真實事件,婚姻關系中女性的生活現狀,兩性生活裡強弱者的較量,剩下的一切,就交給觀衆自行想象、反思、行動和改變。總之,大陸院線能夠出現如此關注現實題材的電影,又是女導演用綿刀割開的社會現實血淋淋咽喉,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