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光执导的《天龙八部》上线了。

嗯?!毁完了《斗破苍穹》又倒腾上了金庸剧翻拍。

这年头搞翻拍,人人都会搞事情,于荣光当然也不例外。

这不,第一集就很上头,乔帮主为国为民勇退辽兵。

他就这样单枪匹马勇斗辽军,左手还抱了个孩子,左敲右击游刃有余,身后的丐帮兄弟能否跟上他的速度全无所谓。

短短几分钟的打戏,竟然让我看出了一种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味道。

但是没什么加持作用,很快,豆瓣上一片差评。

喷段誉的,喷乔峰的,喷人设造型的,几乎包圆。

讲真,它和张一山版《鹿鼎记》简直就是难兄难弟,问题没有比较多。

但和《鹿鼎记》不同,《鹿鼎记》败在人设全员油腻,它是另一种绝绝子——以偏概全。

...

01

剧情,纯粹为爽

废话不多直接盘它,首当其冲是剧情。和张一山版《鹿鼎记》一个毛病,剧情太赶。

改编可以有,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第一集也让乔峰大展身手。

而这版,前六集三兄弟齐亮相。这不是最令我惊讶的,第一集乔峰和慕容复在少林寺比武,前六集主要角色基本都已登场。我直接好家伙,这完全是部爽剧嘛。

改编最大的忌讳,是不合理。

第一集才过三分之一,乔峰去少林寺找帮主汪剑通和方丈等人商议抗辽护国事宜,慕容复就刚好在少林寺参加比武大会。

...

而看台上还有宛若迷弟的游坦之,要知道原著乔峰和慕容复在少林寺动手仅有一回,这部剧居然又加了一次,真是绝绝子。

我真不知道这段剧情除了让主要角色提前登场,还有点什么。

除了鸡肋戏份还有更致命的问题——韵味尽失。

剧集的第七集是段誉带着木婉清去见母亲刀白凤,尔后带着木婉清陪着母亲一起回大理。

这一剧情对应原著第六章《谁家子弟谁家院》,

原著中段誉见母亲前先见了朱丹臣,从朱丹臣处得知四大恶人同来大理,尔后一行人更是和四大恶人中的云中鹤来了一场恶战,随后才是段誉带着木婉清拜会娘亲,这一情节可谓凶险万分。

然而到了剧集,段誉带着木婉清直接拜会刀白凤,一行人随后和四大护卫一起回大理,一路上太太平平,四大恶人直接在大理出场。

...

惊险刺激的恶战没了,剩下的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拌嘴,以及妈宝男的妈宝日常,这都什么跟什么。

改编的章法和逻辑这么凌乱,粉丝岂会容忍。

这种观感不亚于张一山版《鹿鼎记》的三集整死鳌拜,完全是针对书迷的一记胸口碎大石。

拍得太赶,原著韵味荡然无存,使观众看完觉得味同嚼蜡的同时,还很容易出现剧情上的bug。

说好的“王不见王”呢?这部剧里踪影全无,就剩开快车的剧情和一堆慢镜头+特写的打斗场面。

嘛,子弹时间同款特效偶尔看看还不错,可哪哪都是了也就只剩审美疲劳而已。

但是仔细一想,既然是把一部经典武侠小说当爽剧拍,也就见怪不怪了,只是这么拍也太以偏概全了。

...

02

人设,降维歪解

聊完剧情再来看看人设问题,“乔峰是战狼”、“段誉娘娘腔妈宝”,诸如此类的差评早已不胜枚举。

否定大多是基于木椟在后的逻辑,但这么做其实意义不大。既来之且盘之,没有盘不出来的问题和原理。

先来说说乔峰吧。杨祐宁的气质和演技,确实和原著中光明磊落豪气干云的乔帮主关系不大。

但对照战狼式的剧集人设和杨祐宁的型男气质,却又可以理解,只不过是此乔峰非彼乔峰的观感嘛。

我不知道选角思路是否基于杨祐宁的气质,秀气中透着硬朗,硬朗中又带着少许邪魅。

...

这种气质的确不适合演绎悲情英雄,倒也能成为硬汉担当,只不过对剧本有些要求。

就像《建军大业》里的钱大钧,我不是说杨祐宁演的好,而是基于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和剧本的格局,两相衬托之下他那股狠劲反倒也能代入角色。

这对于剧组和出品方来说大约是种取巧,可对于金庸剧来说是一种不幸。

段誉的塑造失败,原因和乔峰的失败一样,也是因为选角不当+片面定义。

只不过和杨祐宁相比,饰演段誉的白澍多了一份尴尬,他演的段誉和吴邪几乎一个样。只不过他把吴邪塑造成了叔宝,把段誉塑造成了妈宝而已。

...

还是用第七集的剧情和原著做个对比吧,原著里刀白凤明确表态不愿意回大理,段誉先是表态“好,你不去,我就在这儿陪你。”

随即对朱丹臣道:“朱四哥,烦你去禀报我伯父和爹爹,说我母子俩在这儿合力抵挡四大恶人。”

看似只是无足轻重的两句话,实际表达的是段誉的孝顺和顾全大局,在强敌环饲的形势下毫无半点忸怩姿态。

而白澍的段誉,这反应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朱丹臣拜会刀白凤,段誉第一反应居然是顺势打小报告:“娘,这朱四哥总是想捉孩儿回去,孩儿不愿回去。……”说话间段誉面朝母亲做满脸堆笑状,一脸的期盼加小兴奋,看来妈宝这差评还真不是瞎给的。

尽管原著里段誉表态的说辞没有删减,可无奈顶着个妈宝人设,怎么看都是于事无补。

...

03

翻拍,路在何方

乔峰=战狼,段誉=妈宝,这种以偏概全的解读思路居然成了一种政确一样的存在。

曾经我们以为于正版本的翻拍会是金庸剧的下限,怎料短暂的后来居上过后,迎来的是比于正更低劣的下限。

从还原到魔改,再从魔改到粗制滥造的爽剧,这届金庸剧翻拍出品方都是什么神(keng)仙(die)。

再这么省下去,金老先生的IP怕是要死。

一切都是为了赚快钱,你爽我爽大家爽,管他原著是什么。

...

原著精神、大众印象和影视形象,这三者之间本就有不小差距。

只是没想到,这道理会被钻空子钻成这样。

乔峰的大仁大义,虚竹的木讷纯良,段誉的执着谦逊,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才是原著中最为巧妙的三维平衡。

到了杨祐宁版,乔峰变成了一个能打战狼,一心一意抗辽,江湖豪侠变抗辽志士。专注与谦逊并存的段誉,成了一个心智未熟的妈宝。

反而是前六集里戏份寥寥的虚竹看上去相对正常些。

...

三维平衡是没了,和“王不见王”的独到格局一起惨遭剥离。

为了优化观众的观看体验?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原著?别逗了,还不都是碎片化阅读的后遗症,妥妥的时代症结,虽然很无奈,倒也挺现实。

《天龙八部》是于荣光的滑铁卢,全体金庸迷的意难平。

但它大约只是失败的开端,而不是终结。要知道新版《神雕侠侣》已经在来的路上了,看人设也不怎么有原著那味。

如果翻拍思路不改,金庸剧真心没有未来。人性本身,才是金庸剧和原著的魅力所在,只是这一抹异彩离我们未免有些遥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