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前95%和最後5%,可以當作兩部電影來看。

前面:

Olimpia這個人物的魅力,是這部戲最大的光。

最動人的是精心脂粉下的彷徨和倔強。

她始終是個孩子。

拒絕向痛苦妥協,隻願以一種方式活着:萦繞在斑斓的舞台和掌聲鮮花中。

熱愛生活,但并不願真正認清生活,與之同流,這也算是一種英雄主義嗎?

晚景有些涼,身邊沒有家庭和子嗣,依靠想當年的光輝,和時刻體面無視老去的幻想(或天真),支撐着一口活着的氣。

她也像是我們這些觀衆未來的預演,奔赴電影節,追光而生,為人物動情落淚,過着一種美輪美奂的浮在空中的生活。而當年華老去,老朋友們死的死,病的病,聚在一起談起當年眼裡都是光,垂下眼回到現實不忍卒賭,那是一種什麼滋味。這其實是活在夢中的我們,需要偶爾思考的事情。

老去是一件可怕的事,尤其如果你曾經美過。

斷壁殘垣的綠色夜總會,淩空架起的鋼筋結構兀自橫在陰沉的空地上。這個場景本身,就已經概括了O女士的大半生。

與在這片場地都能翩翩起舞的O相比,M小姐則是另一個極端。注重禮貌界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時刻在後悔,很難樂在當下。

最後:

就O女士個人的人物動機而言,結尾補足了重要一環。

被人侵犯過的青春,從根源解釋了她為何如此活在夢中。為何那麼不願意面對痛苦。包括對Angela的執意同情與對老朋友的咄咄逼人。

這幾乎是一種應激反應,她要以最極端的方式反抗自己再次堕入痛苦的可能。

而M小姐的緊張性格,溯源起來,也可以用母親的疏離來解釋。

但在二人情感關系上,結尾的身份揭曉反而顯得刻意和突兀。

因為前面已經足夠完整。她們并不需要多一層關系來印證這段旅程的合理性,就像旅途中O女士對M小姐也從來沒有過出于母性的情感投射。

相反,孩子與母親的角色是倒置的(年長的依賴年輕的,年輕的照顧和管束年老的)。

抛開雇傭關系,她們更像是兩條平行線上的女人,年齡差異,背景不同,一個水,一個茴香酒,起初有憐憫,或許厭煩。在途中因相守而産生交融的情感,彼此的關照。

這是人性的依賴和美妙,甚至超越女性情誼,或母女關系。

總之,這部戲的人物寫得太好了,人物的深層動機是由無數個人動作與角色互動側面襯托出來的。情節設置卻稍顯急躁,有急于揭示主題的意思。這點略可惜。

Btw,聽意大利語好親切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