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发现几乎是个纯谍战片了。

其实不难看出,好多年前起,柯南剧场版的主创已经藏不住那颗想正儿八经拍一场谍战的心。

配角要上各路国家特务机关,案件往往是大规模恐袭,绝密信息失窃,前沿科研遭破坏,国际要员被暗杀之类。

柯南干的体力活越来越超过脑力活,滑板球鞋麻醉针都成了战斗潜行的标配。

虽然连拍多部都有点不伦不类,祭出爱人是国家这种羞耻台词都无济于事,偶尔还得把企图心收回来一点挽救一下口碑。

但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执着,认准了柯南剧场版的最好载体就是谍战,每年持续不断换着花样探索,公映就相当于请观众参与试映提建议。

经过年复一年昂贵的试错,终于在今年,他们总算是拿出了一点像样的成果。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领悟到,干这事不能既要就要。

既然拿定主意拍谍战,剧情策略就要做大整改,跟主线调性不相容的绝不姑息。

什么猜谜语的少年侦探团,什么沉睡的小五郎,什么小兰对新一的思念,这些例行公事一样把情怀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其余时间里,旁枝末节尽可以靠边,别妨碍柯南和职业特工们办案。

反正这系列随着常驻角色增加,本来也就在挤压既有元素的空间,索性一举两得也是妙事。

于是这一部,毛利兰一直在当能打的邦女郎,阿笠博士是提供武器装备的Q博士,灰原哀和女科学家大致相当于《大叔局特工》里每集必有的落难而机智的局外人,配角间谍担任007的老伙计菲利克斯·莱特的职能。

听起来把角色一一功能化有点冒犯,但事实证明,比起力不从心地照顾每个人的内心却让故事四五不扯,还是这样走公式利落得多。

软件环节大刀阔斧,成效显著,硬件方面主要靠堆一些耳熟能详的谍战高概念。

比《疑犯追踪》的机器和《速度与激情》的天眼还先进的人脸追踪。

比《真相捕捉》还高妙无痕的深伪人像抹除。

比《霹雳弹》还神出鬼没的潜艇和效率非凡的水下呼吸器。

比《海底城》更场面豪华的水下基地摧毁。

全球大城市景观猎奇式的展览,更是不可或缺的气氛点缀。

中间黑衣组织绑架灰原哀那场,双方人马渐次出动,既有势均力敌,又有互相制衡,编排的节奏感跟网飞这两年爱用大数据写的谍战剧本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网飞会偷懒到全片都这么搞,让人疲惫,而这里稍微用一段,就显得提神醒脑,制造出一个小高潮。

整段打戏一个镜头都不嫌多,手法娴熟之极。

全片唯一算得上推理的环节是找出己方势力的内奸。

其时机和揭破手法,也是经典译制片《血染雪山堡》之类小分队秘密潜入任务的分寸,属于主菜之外上甜点的锦上添花。

至于海报上的“最强推理”,看看就好。

水下营救接应,那个运镜手法和气氛,完全是英雄片的拍法了,难怪有热评用了意中人是盖世英雄梗。

配乐也仿佛开了窍,比如柯南在太平洋浮标追赶宾加时响起的庄严轰鸣风,俨然是洛内·巴尔菲之类作曲家给后冷战谍战戏配的曲子。

要说不足当然也不少,像某些卧底桥段为了传递信息故意降智,就让人为反派的脑子叫屈。

黑衣组织的内斗也浮夸得很,彷如三流黑帮戏。

不过既然为了让小学生也能看懂,智谋桥段也只能写到这个程度了。

我相信编剧不是没有能力写出《碟中谍1》当场还有第二组人马、行动组老大伪装身亡级别的斗智欺骗,只是条件还不到那个阶段。

至少把一整部柯南包装进谍战公式,这个技术难关已经攻破,他们摸对了方向。

距离深入浅出讲一个真正的间谍故事,让全年龄共赏,相信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