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肆虐、“富二代”殺人,在大銀幕幾乎成為一個現實符号,一面訴說着大衆的憤懑、一面表達創作者的勇敢,但回過頭來看這些“富二代”們,他們更像是被親情辜負、被負能量侵蝕的“負一代”,《彷徨之刃》中的謝宇就是其中之一。

王千源飾演的父親李長峰,女兒被殘忍殺害,在父愛與自責的雙重催化下,他決定踏上一條複仇之路,匿名短信向他提供了罪犯的信息,此後,李長峰與王景春飾演的警察梁軍展開了一場情與理、愛與法的相互滲透,最終李長峰被擊斃、兇手被審判,梁軍在情與法兩端彷徨過後,無奈感傷。

這是一個标準的現實題材殼子,說它标準,是因為在現有審查制度内,任何導演也隻能做到這個份上,即便是曹保平,也要在《涉過憤怒的海》的結尾把兇手放走,這很無奈,但這種無奈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現實呢?所以,過多的讨論案件經過和結果意義不大,當我們把視線轉向罪犯,驚人的發現這些人都包裹着“富二代”的外殼,但内裡卻是十足的“負一代”。

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缺位造成親情的缺失,親情的缺失又牽出教育問題,在大衆的慣性思維中,“有錢的男人會變壞”,這種沒“教養”又有錢的孩子們,當然是罪犯的最佳人選,而現實中的真實案件,又反哺了這一慣性思維,所以這種思維愈加堅固,就像影片中的謝宇和他的父母那樣,一出場就帶有濃重的人設殼子,他們比起教育孩子更習慣用金錢去鏟事,而孩子在金錢和未成年的雙重保護下,更加肆無忌憚,這些都是國産電影中被寫爛、拍爛的設置。

但,現實有了新變化,“負一代”變得與金錢漸漸脫離關系,更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因為社會的高壓而淪為“負一代”,他們的父母也許沒有很多錢,但為了生活不得不把自己鉚在格子間、工地上,這些孩子不僅缺失了家庭教育、更在無望中品嘗到金錢的苦楚,他們的破壞力雖不及“富二代”們那麼強悍,但當他們的人數逐漸增長,社會中不穩定的因素就越多,如果成長中能獲得某種家庭教育的代償的話,也還好,但如若沒有,就會導緻現在新聞中經常見到的“校園暴力”等普遍惡性事件。

與其說《彷徨之刃》是遞給法律的一封請願書,倒不如說是交給家長們的一面鏡子,照照自己是否已經越來越像那些“富二代”家長們,也照照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經成為“負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