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沙漏》要講的東西《七月與安生》早在八年前就完成了,但是,《沙漏》選擇再講一遍,我想那一定有她非講不可的理由,然而,我并未尋到,或許,這隻是編導共同執念的衍生品,一次失敗的影視化,一個既不明媚也不憂傷的錯亂故事。
 
 女生間的感情奇奇妙妙,互相妒忌、互相愛護,可以分享全世界,但有些東西連碰都别想碰,一旦碰了,天崩地裂。
 
 莫醒醒和米砂,幾乎就是這種奇妙關系的寫照,一如七月與安生,學長路理在成為她們關系紐帶的同時,也因萌生的愛意,漸漸的讓他們站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在情感世界中,三角形反而是最不穩固的,莫醒醒和米砂各自向着路理前進,并期望成為唯一的直線,當她們發覺對方的存在時,一種混雜着犧牲與毀滅的情感頓然出現,獨占與成全來回拉鋸,如果這時出現外力的作用,導緻誤會與懷疑,那麼三角形會轟然倒塌,頂點散落各處,說白了,《沙漏》就是這樣的,很多青春三角戀也都是這樣的。
 
 這類故事最難處理的,不是未遇見前各自幽暗的歲月,也不是遇見後一起明媚的時光(影片連這點也未處理好),更不是回首時的釋然,而是相愛相殺的細膩與心悸,以殺寫愛、用愛助殺:莫醒醒和米砂的相愛與相殺,幾乎全都由兩個人操控,一個是蔣藍,一個是路理,他們負責制造誤會與猜忌,而莫醒醒與米砂在他們的攻勢下,幾乎沒有掙紮、反抗、拉扯,直接宣布放棄,殺與愛都懸了空,好似她們的情感并不重要一般,又仿佛她們的遇見隻是為了那一場“我送你回家”。
 
 我不知道《沙漏》(小說)算不算青春疼痛文學,但至少,在我這,《沙漏》(電影)既沒有青春的明媚、也感受不到疼痛的觸感,它就像一杯放了灰色粉末的水,硬說自己是咖啡。
她們,不明媚也不憂傷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别讓“約死群”成為孩子的最後傾聽者~ 
 輕生、約死、孩子,把這三個詞聯系在一起,光是讀出它就令人顫栗,黃志忠卻把這樣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他說,總得有人發聲~影片裡,17歲的夏瑞陽擁有大千世界裡最普通的家庭和校園生活,父母很忙、學業壓力很大、世界很孤獨,隻有有人傾聽他、溫暖 ...
 命運凝視,過往不再 
 “生猛瘋格”是《大風殺》類型元素中的一個,甚至可以說是不重要的一個,然而,要在檔期生存,勢必需要一個“賣點”吸引觀衆眼球,“生猛”被從衆多元素中拎了出來,也就合理許多。但,我認為《大風殺》的主基調還是“文藝”(犯罪文藝片),那些殺戮 ...
 “拆”字為頭 “暖”作尾 
 搶了手機店的“眼鏡”和“大頭”一路狂奔,逃至一處老舊小區内,小區的牆面上遍布“拆”字,“拆”有兩個意像——摧毀與新生,這就是影片《無名之輩》要描述的小人物的無奈掙紮和末世希冀。小人物的無奈掙紮,遍布命運的捉弄。“眼鏡”(胡廣生),不 ...
 《綠魚》:當老港片邂逅詩人李滄東 
 北京國際電影節挑選李滄東的《綠魚 》(4K)進入緻敬片單,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驚喜,一方面,它是我所喜愛的導演李滄東的作品,另一方面,這部充滿老港片調性的《綠魚》,與李滄東詩意化叙事很搭,看它,就像是一并重溫了80年代的港片和李滄東 ...
 《遺傳厄運》:一部不事張揚卻餘味十足的“慢恐怖” 
 北影節為恐怖同好選了一部很好的片兒——《遺傳厄運》,這是一部不事張揚卻餘味十足的“慢恐怖”,整個觀影過程,前半段像是毫無目的的漫遊,追随鏡頭在女主安妮零破碎的家庭内遊蕩,一半無趣,一半寡淡;到了後半段,那些寡淡與無趣成了拼湊完整“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