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倒數時刻》後,我腦中第一個彈出來的,是前年的《馬戲之王》,二者出奇的相似——

同樣屬于傳記題材的音樂劇電影,主演的話,《倒數時刻》是蜘蛛俠荷蘭弟,《馬戲之王》是金剛狼,二者都為我們展現了出乎意料的好嗓子(其實狼叔的唱功在《悲慘世界》裡就已經得到驗證了,真不錯。)

...
看林漫威的經曆,還别說,和喬納森還挺像的,都是從非百老彙音樂劇成名的

...
《馬戲之王》很好的證明了,狼叔之前在《悲慘世界》中的表現不僅僅是昙花一現,他做到了起碼不走調。

而影片題材也是出奇的相似,小人物、不放棄、機遇、挫敗、成功。

都是贊頌了理想。

是的,人的理想,就像詩一樣的浪漫,比起說出來,唱出來要更讓人陶醉。

所以音樂劇電影中永遠充斥着浪漫主義,它可以将一切不美好的東西,仿佛罩了一層紗麗一樣,變得高高在上,不讓觀衆想到這些不美好在現實中的樣子。

《西區故事》将街頭鬥毆變成了街頭芭蕾,《馬戲之王》将馬戲團的殘障人士變成了民權鬥士高唱着“this is me”,《劉三姐》把殘酷的階級鬥争變成對歌,《愛樂之城》如夢如幻,講述的卻是一個離别後各自安好的故事,《雨中曲》即使是世紀佳片,但和它也是不停地在講述演員在高樓起和高樓塌之間的輪回。

...
《西區故事》裡的鬥毆變成了鬥舞,讓影片更加脫離現實,更加剝離開時間概念,讓舞台感和銀幕感混淆

每當曼妙的歌聲響起,當銀幕上的人影悅動,即使他們頌唱的是對愛情的挽歌,亦或是對歲月無情的揭露,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金曲帶給我們的感動,而這些金曲也讓這些影片中的人物越升越高,仿佛是另一個世界的人,觀衆們往往會忘記這些人、事,總會出現在我們身邊。

隻有《悲慘世界》這部音樂電影,不同于其它。雖然也有愛情、也有雲中的城堡,但是更多的,這部音樂劇中我們更多聽到的是憤怒,是對“正人君子匆匆走過,兩耳不聞孩子哭泣”的憤怒,而這種憤怒絕沒有用音樂來掩飾,是更加洶湧澎湃。

...
先夾帶個私貨——艾潘妮,哦,我可愛的艾潘妮,《悲慘世界》最惹人疼愛,最明白愛情是什麼的天使!!!

...
《悲慘世界》獲得成功,因為它講述了憤怒、憐憫、愛情、公正、貪婪、醜惡,而每一種面孔都無法完全取得勝利,隻有這樣你在有銀幕上才能看到沖突,看到痛苦和掙紮

這是特例。

那麼《倒數時刻》抛開對理想的贊頌,它想麻痹我們的,或者說掩飾的,是什麼呢?

是生活的變化和對有限生命的焦慮。

喬即将迎接30歲的生日,正如他一開始所說的那樣:

30歲了,他比保羅麥卡特尼在跟 約翰列侬寫最後一首歌時還要老

30歲了,他的父母已經有兩個孩子了,有工作,還要房貸。

...
相對普通人,藝術家更害怕年華老去,那不光是年華,更是他們的藝術青春

而此刻的喬納森拉爾森有些什麼呢?

雖然他隻是一個飯店的招待,但是,他有一部寫了八年的音樂劇,有一個愛他的女友,有一個同樣對藝術充滿理想的室友,還有一群志同道合朋友。

曾經是,但是一切不會一成不變,他遲遲未實現的音樂劇理想,他一次一次的碰壁,就是在這個看似一成不變,歲月靜好的保護殼裡,喬納森倒是沒有怎麼憂傷過。

因為他周圍的人沒有改變。

直到他就要三十歲了。

音樂劇被專家批評的一無是處,室友仿佛也在一夜之間長大,放棄了理想,搖身一變,成了廣告公司的白領,女友更是從影片一開始的堅持,到最後的離去,給了他重擊。

...
在泳池内,水可以短暫讓他和那些煩惱隔絕開

一個個身邊的人變成了白領、金融從業者、結婚,而喬納森的隻能吹噓自己是一個未來的音樂人,隻能暗自嘲笑這些“周末不在家做飯的人,是傻瓜”。而越是這樣,他的内心就顯得越焦躁。

這些劇情通過“Boho Days”和“Sunday”這兩首,充滿喜感和略帶傻氣的歌表達出來,使得這種焦慮被弱化了,讓人們更關注表演而非劇情中的現實生活壓力。

即使不說細節,《倒數時刻》從故事上也仍然是一個比較悲催的構成,當喬納森的《傲慢》終于得到觀衆和專業人士的認可後,我們本以為在影片還是什麼十幾分鐘的時候(包括十分鐘的字幕,所以這是事實上上的結尾),他實現了成功,結果呢,得到認可并不代表這個音樂劇能夠在百老彙上演,結果還是灰色的結局,影片隻能用畫外音的方式告訴你們——

...
對于創作者來說,不停的投稿,哪那麼容易呀

喬納森拉森,在他三十歲生日之後五年,創作除了《倒數時刻》和《吉屋出租》兩個音樂劇,其中《吉屋出租》更是成為了百老彙音樂劇的巅峰之一,可惜其本人在《吉屋出租》公映前一天,因病逝世。

充滿遺憾的一生,但是留給我們的是讓人心醉的歌曲,本片中所有的歌曲差不多都出自《倒數時刻》音樂劇。

總之,影片本身以及喬納森本身,都經曆了生活自身的煩惱以及不行,甚至更多算是一種悲劇,而本片通過音樂劇的方式,讓觀衆更多體會的,是其中的音樂和舞蹈,淡化了更現實的要素,畢竟我們進入影廳,不是想在面對垃圾成堆的廚房和客戶不懂裝懂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