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0待重温
第五部阿巴斯,曾在约两年前看过一半,这次依旧是两次看完的,但观感舒适。
阿巴斯的诗意抹去了超现实和现实的边界,是设计感和自然的完美结合,既不像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空镜那么枯燥,也不像侯麦那样完全由对话推进,而是在公路式的推进中流动展开,这里运动占据重要的地位。正如德勒兹所说,“电影就像一个转换器,或是一种普及的运动的替代物”,在这里思想的寻觅与风景的变迁是紧密相关的运动。犹如一条无尽头的线,牵动着世界的荒谬本质。
画面中构图和色彩的美都有目共睹,几乎每一帧都值得珍藏,而情节和诸多细节则在初看难以清晰把握。
情节设定有点像与狼共舞,只是更加微妙自然(这和阿巴斯的细致处理不无关系),同样是一个异乡人带着任务闯入陌生文明而发生的碰撞。
剧情上有几个特点。
其一是悬疑性,虽然没有刻意渲染悬疑的氛围,但故事背景却是在电影推进中逐步揭晓的。这种半遮半掩的含混性同传统剧情片的上帝视角不同,而和现实世界不谋而合—世界本身就是悬念和谜,秘密则是推动力。不由得想起了李沧东的中晚期作品-《燃烧》也是转向了谜局,其中女主的死和本片老太的死都是悬置的事件。本片的悬疑线也埋得很深,以至于前期节奏显得略有拖沓,也没有大白的结局。
与之相关的则是含混性或复杂性。按照阿巴斯的说法,一方面观众要尊重自己,调动想象;另一方面导演要尊重观众,而非填鸭式面面俱到地解释,毫不保留。另外尽量不带有观念性的宣传倾向,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只能去揭示。
视听语言上最注目的应属画外音的运用,大多数人都只闻其声不见其身,镜框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却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画外音的维度显著增强了空间的立体感,和镜框形成了张力。(本片都是使用自然声,但并非实地同步录制)
此外,重复也是一大特点。生活是琐碎平淡的,如何从重复的运动中提取出差异性的诗意元素呢?如同钟表的“滴答”声,表面上是重复均一的,却在人的内心造成了改变。同样的主题还有都令之马、帕特森…
富有诗性,不仅画面和声音唯美,片子更是由散落的诗句串起。

本片的幕后制作也很精良且细致,录音和场面调度都是难题也成为了亮点。动物们的场景调度十分自然。刮胡子的镜头是极具实验意义的,也是导演良久思索的结果。
基于真实村庄取景,因此导演的观念要适应现实而调整。由于群众演员都是当地居民,配合起来很有难度,此外还有当地的恶劣条件阻碍拍摄进行。(不过导演明智地避开了贫穷这一遮羞布般的主题滤镜)

主题方面当然是多义的,有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第一组张力:黑暗(洞穴)-光(牛奶),坎儿井的地下世界和隐秘空间同地上的现代空间。
第二组-春天和死亡的张力;死亡驱力
和《樱桃的滋味》一样,虽然涉及死亡却是隐而不显的主题。
其他符号:
蜿蜒的山路-这个在阿巴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标志性意象,一方面是他本人的生活经验,也同时具有象征意义。重复和崎岖的生活,从无到有被人踏出的道路。
风-正如标题随风而逝一样,风是自然规律和宿命的化身,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尘土是归宿。
尸骨-提醒着人们虚无缥缈却真实存在的死亡。
手机信号塔-只有离人群和村落越远,信号才会更好。而村里信号不佳,只有山丘的墓地才能同外界交流,多么反讽与意味深长啊。
地下空间-和权力结构形成互文,没有信号的山谷让人想起砂之女中的沙穴。
摄影机-两次摄影分别对茶馆的大妈和葬礼上的妇女,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种侵犯性的现代暴力没有实现。
20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