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0待重温
第五部阿巴斯,曾在约两年前看过一半,这次依旧是两次看完的,但观感舒适。
阿巴斯的诗意抹去了超现实和现实的边界,是设计感和自然的完美结合,既不像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空镜那么枯燥,也不像侯麦那样完全由对话推进,而是在公路式的推进中流动展开,这里运动占据重要的地位。正如德勒兹所说,“电影就像一个转换器,或是一种普及的运动的替代物”,在这里思想的寻觅与风景的变迁是紧密相关的运动。犹如一条无尽头的线,牵动着世界的荒谬本质。
画面中构图和色彩的美都有目共睹,几乎每一帧都值得珍藏,而情节和诸多细节则在初看难以清晰把握。
情节设定有点像与狼共舞,只是更加微妙自然(这和阿巴斯的细致处理不无关系),同样是一个异乡人带着任务闯入陌生文明而发生的碰撞。
剧情上有几个特点。
其一是悬疑性,虽然没有刻意渲染悬疑的氛围,但故事背景却是在电影推进中逐步揭晓的。这种半遮半掩的含混性同传统剧情片的上帝视角不同,而和现实世界不谋而合—世界本身就是悬念和谜,秘密则是推动力。不由得想起了李沧东的中晚期作品-《燃烧》也是转向了谜局,其中女主的死和本片老太的死都是悬置的事件。本片的悬疑线也埋得很深,以至于前期节奏显得略有拖沓,也没有大白的结局。
与之相关的则是含混性或复杂性。按照阿巴斯的说法,一方面观众要尊重自己,调动想象;另一方面导演要尊重观众,而非填鸭式面面俱到地解释,毫不保留。另外尽量不带有观念性的宣传倾向,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只能去揭示。
视听语言上最注目的应属画外音的运用,大多数人都只闻其声不见其身,镜框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却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画外音的维度显著增强了空间的立体感,和镜框形成了张力。(本片都是使用自然声,但并非实地同步录制)
此外,重复也是一大特点。生活是琐碎平淡的,如何从重复的运动中提取出差异性的诗意元素呢?如同钟表的“滴答”声,表面上是重复均一的,却在人的内心造成了改变。同样的主题还有都令之马、帕特森…
富有诗性,不仅画面和声音唯美,片子更是由散落的诗句串起。
本片的幕后制作也很精良且细致,录音和场面调度都是难题也成为了亮点。动物们的场景调度十分自然。刮胡子的镜头是极具实验意义的,也是导演良久思索的结果。
基于真实村庄取景,因此导演的观念要适应现实而调整。由于群众演员都是当地居民,配合起来很有难度,此外还有当地的恶劣条件阻碍拍摄进行。(不过导演明智地避开了贫穷这一遮羞布般的主题滤镜)
主题方面当然是多义的,有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第一组张力:黑暗(洞穴)-光(牛奶),坎儿井的地下世界和隐秘空间同地上的现代空间。
第二组-春天和死亡的张力;死亡驱力
和《樱桃的滋味》一样,虽然涉及死亡却是隐而不显的主题。
其他符号:
蜿蜒的山路-这个在阿巴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标志性意象,一方面是他本人的生活经验,也同时具有象征意义。重复和崎岖的生活,从无到有被人踏出的道路。
风-正如标题随风而逝一样,风是自然规律和宿命的化身,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尘土是归宿。
尸骨-提醒着人们虚无缥缈却真实存在的死亡。
手机信号塔-只有离人群和村落越远,信号才会更好。而村里信号不佳,只有山丘的墓地才能同外界交流,多么反讽与意味深长啊。
地下空间-和权力结构形成互文,没有信号的山谷让人想起砂之女中的沙穴。
摄影机-两次摄影分别对茶馆的大妈和葬礼上的妇女,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种侵犯性的现代暴力没有实现。
2025.4.2
《随风而逝》—答案在风中飘扬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穆谢特-观感小记
B7.9布列松评分较高的一部,也是塔的top4,因此没舍得看,直到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总体来说,能接受甚至欣赏但不能说真喜欢,中间甚至昏沉欲睡。有点不得其门而入,不得精髓要领的感觉。我最喜欢《扒手》,但若说多么夸张地喜欢布列松,就是 ...
影评-阿巴斯的集大成之作
A8.6久仰大名的杰作,据说-甚至是他本人说-这是他最好的作品,的确还算满意。即便不是阿巴斯集大成者至少也是其代表作,公路对话、自然纪实风、元电影在本片中完美融合。虽然情节略有平淡-当然是和主流电影相比,但如此连贯流畅,丝毫没尿点。 ...
初看石挥和40年代的中国电影
B7.5,看在40年代国产电影和石挥的份上,勉强四星支持一下。桑弧、张爱玲、石挥三位一体,都是第一次看;但因为和预期相差很远,总觉得差点意思。观感一般,有点漫长无味,作为电影节奏还是欠佳。故事基本还是老一套,但视听上和阮玲玉时代的默 ...
关于素食杂谈-《你吃什么很重要》
b站刷视频刷到的,正好借机了解一下素食主义,不过看了一半就索然无味关掉了。ps.这篇不是影评,只是由此引发些思考罢了,把想说的叨唠出来。我吃素的最初原因是控制体重,实际上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才最终成为素食者,如今已经快两年了。我从来 ...
观感
B8.0中规中矩母亲节和母亲一起看的,也是阖家团圆的一天,刚和各路亲戚们告别。比小津和《幻之光》甚至是《童年往事》更轻灵,比《横道》则更为传统和严谨,没有阿彼察邦的自然和灵气,没有《灿烂人生》的厚度和广度。观感:对我而言还是太过平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