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于99%恐怖片,優于90%系列片。

個人認為:評分有這麼糟嗎?片子的強度不說超越最強的,至少不會墊底吧。

...

關于一些往季的彩蛋(先有模糊記憶,然後使用AI協助查找):

系列粉知道裡面延續了太多“死來”的細節,血腥的方式,死神的規則,跳死的代價。這個宇宙真的很大,死法的研究分類,一般都是以火災開局,水災收尾,這一季加入了對現代元素的調侃:穿孔刺身文化。磁力才被隔壁《壞蛋聯盟》用過。

特殊場景的緻敬:餐廳塔的高空墜落戲無疑是對《死神來了5》大橋斷裂而人們紛紛落水的戲的緻敬。發生在刺身店的火災和《死神來了1》中,萊頓老師在家中點煤氣燒水最後被燒死的結局相似。斯蒂芬妮的弟弟鮑比調侃到“在家中的死法太多了”。水災緻敬了《死神來了2》,女主金柏莉為了打破死亡順序,毅然駕車沖向湖中,差點窒息于水中,不過最後經搶救活了過來。

...

角色與物品相關:史蒂芬妮的衛衣印有初代《死神來了》的飛機圖案,弟弟的助聽器型号與《死神來了2》女主的同款。

數字緻敬:驗屍房的編号“13”“47”對應系列經典死亡人數。

死亡場景重現:開場飛機掉落的姿勢完美複刻第一部名場面;“玻璃碎片”場景重現第一部托德·瓦格納的浴室死亡設計。

靈魂角色回歸:系列靈魂角色驗屍官布魯沃斯再度登場,他在《死神來了》第1、2、5部中均有出現,知曉死神追殺規則。

...

台詞呼應:驗屍官提到有一個躲過死神追殺的人,就是《死神來了2》中的女主金伯莉,她通過溺水、心髒驟停1分鐘而騙過死神,最終幸存。驗屍官曾經說過“隻有新生兒才能對付死神”,而鮑比和哥哥在醫院裡有一個鏡頭交代了“新生兒監護室”。

海報緻敬:艾瑞克胸前的骷髅紋身被輪椅鋼管穿透,這一幕緻敬了《死神來了5》的海報。

情節緻敬:三人離開醫院的時候差點撞上一輛滿載圓木的卡車,這是《死神來了2》的彩蛋。

...

關于恐怖片的拍攝技法(個人的經驗):

沿襲了恐怖片的一些拍法,但死來着重一些懸念制造上的戲劇手法。

物的特寫(直接線索),這是最頻繁的手段,可以算是氛圍制造的基本符号。例如影片第一幕的“水晶吊燈,玻璃地闆,打火烤盤,移動鋼琴”。

遠景窺視視角(危險預設),這也是恐怖片的常見手法,窺視視角遠離人物,躲在一個不被察覺的地方拍攝人物,促成主角孤立無援的形象,也暗示着人物所看不見的環境中彌漫着危險,窺視視角與人物主觀體驗的對比信息差讓觀衆更加不安于環境的信息變化,譬如你正走在一條燈光昏暗街道上,你的注意力隻集中在一處(主觀視角),一個念頭突然告訴你“小心背後,小心四周”(窺視視角),你的警惕心會驟然提高,甚至開始不停地四處張望,有點像心理學的白熊效應。例如,電影中女主去到祖母的小屋時,俯視鏡頭和遠景窺視鏡頭配合下讓“一種未知的恐怖因素”持續警醒着觀衆,我們雖然是窺視者,同時我們又是女主!

潛在台詞(一語雙關),一語雙關可以極大增加觀衆的趣味性,敏銳的觀衆已經察覺到了,它們往往構成戲劇性的瞬間。譬如,艾瑞斯的大兒子霍華德(白人老頭),站在台階上讓大家舉杯歡慶,并且發言到“祖母的死提醒着我們要享受生活,享受當下”,這句話明顯是對“死神”的挑釁,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敬畏生命而不是享受當下,所以必然存在着第二層含義,“我們已經無法享受當下了(死)”。這樣的宣言讓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反差感。

...

前提鏡頭(觀衆信息差),如果說玻璃代表的是特寫鏡頭,那碎裂的玻璃則是提前鏡頭,特寫鏡頭代表懸念,提前鏡頭則是代表懸念的釋放。這個短暫的中間階段,是觀衆掌控電影走向的真空期。一條連鎖反映的鏡頭交代了危機的所在,就和魔鬼的主觀鏡頭一般,在《鬼玩人》裡面就曾有觀衆知道而角色不知道的危機在環境中遊走,時而突然止住,時而匍匐前進。例如,小屁孩的硬币被吸進通風管道,而卡在風扇葉片上,最終硬币飛出去砸中燃氣罐,煤氣洩露遇上廚師的火盤。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過程,無疑是超前于主人公的災難的,它仿佛一記提前亮,在觀衆心中烙下深刻印象。

腦補的快感(老少皆宜),無論是恐怖片也好,懸疑片也好,觀衆的體驗感是恐怖片的心理研究對象,影像中的畫面分明是由一個個片段剪輯而成,我們卻能将斷裂的片段組合,連成一系列合理而有意義的事件,這源自于人類知覺的統籌功能,也稱為格式塔心理學,人的知覺可以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前提是其符合人的心理結構或經驗感知。“彈跳床,釘耙,除草機,玻璃渣,燒烤爐”,他們的組合雖然無法形成鮮明的意義,但人們會不斷無意識地将其腦補為一個整體,這個過程極有挑戰性而充滿成就感。

作死的懲罰(意識宣洩),電影的抒情功能讓觀衆參與到電影世界的道德中來,無可厚非的是,我們一定站在“祖母的道德立場”上,認為人是需要留意上天的征兆的,否則是對死亡(或死神)的戲弄,是會受到更大的報複的,像穿孔哥一開始就出言不遜“認為自己是不可能死的”,還給自己的表姐來了一劑“fuck off”,雖然幾次逃過死神的追殺,但最終還是葬送在了核磁共振室。強大的意識形态共鳴讓我們觀衆無意識地站在了導演的身邊,當然我們信賴導演,因為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必要但過瘾”的宣洩。

...

cult片的哲學影響力:

死神來了為世界各地的觀衆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說99%的觀衆在觀看死來系列後都對生活産生了一定想法。就我個人而言,我看見了,活着應該持有的态度:對死亡的戲弄是會遭到天譴的(盡管這種報應不是及時的)。很多電影都不曾有這樣的人文哲思,不過最經典的例子還是溫子仁的《電鋸驚魂》,它和死來系列幾乎并稱“有生命哲學的恐怖片”。

對于《電鋸驚魂》系列而言,“居安思危,活在當下,保持敬畏,活出價值,”是豎鋸先生的人生宣言,這無疑是一套可親的存在主義哲學。他站在道德制高點,認為“視死如生”必要的,這和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不盡相同,我們隻有直視了死亡的可能性(無法跨越的必然性的地位),才更加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有點類似基督教徒的禱告“感謝上帝賜予我們面包”。他行使着“上帝”的權力,是審判者的代言人。

...

而《死神來了》也是“基于死亡”的認知而開展的。死亡無處不在,我們随時可能喪命!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局的死法:“在高空餐廳跳舞自以為遺世獨立,沉迷于爵士樂(起源于黑人民族,卻被推向一種高調的資本主義氛圍的音樂類型),而最終一腳踏空,從高空墜落。”此處的配樂《Fallin'》by Connie Francis:

Yeah I was ridin' high,
是啊我曾經得意洋洋呢,
And then my ivory tower toppled,
然而現在我的象牙塔搖搖欲墜,
And I tumbled from the sky,
而我從雲端跌落,
I got a feelin' I'm fallin',
我有一種墜落的感覺,
Lover you're the reason why,
情人呐那是因為你。”

...

我一直沉迷于《空中浩劫》系列紀錄片,不僅僅是出于推理的趣味性,還有其揭示的“生命脆弱性”,可能不像大多數人坐飛機,我總是保持着一些小心思,或者說最壞打算,就像《死神來了1》的第一場空難戲一樣,我不是自負地沉浸在乘機的榮耀感裡(像一些商務老闆),也不是熟視無睹對乘機失去新鮮感(像一些商務老闆),我明确意識到“這是一項可能很危險的活動”,而我“完全有必要保持警惕卻不慌張,因為我知道生命的底線在哪”。

《死神來了6》以老戲骨托尼·托德的生命消逝為升華,生命的預言不是懸于現實的存在,而是真真正正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電影以其嵌入生活的妙曼感受而變得偉大,他扮演了一輩子其他角色,實則是在出演一個最刻苦最美麗最閃耀的自己,在《死神來了》系列中五度回歸飾演驗屍官威廉·布拉德沃斯,從死神的代言人搖身一變,成為幾代時光的縮影。

...

在《死神來了6》開拍之時,他已确診胃癌晚期,但仍主動加入拍攝。影片中段醫院的場景中,導演邀請他即興獨白,他說出了“我打算好好享受剩下的時光,而且我建議你們也這樣做。你們永遠不知道死亡會在何時到來…祝你們好運”這段話。2024年11月6日,托尼·托德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享年69歲,《死神來了6》也成為了他的遺作之一,片尾對他進行了緻敬。

作為一部引進院線片!讓我們拒絕低分,保持一份敬畏,不僅是對死神來了這樣有深度的作品的緻敬,還是對我們自己的生活哲學的緻敬,對和藹可親,笑容永駐人間的托尼·托德的無限緬懷……

...

最後大家都忍不住去搜『Without You』聽了吧,敬我們的電影情懷,緻我們的電影人生……

No I can't forget this evening and your face,
我無法忘記今晚和你的臉龐,
When you were leaving,
當你離去的時候,
But I guess that's just the way the story goes,
但我想那就是故事的結局,
You always smile,
你一直保持著笑容,
But in your eyes your sorrow shows, yes, it shows,
但眼裡卻流露著哀傷 沒錯,那是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