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王小波《黃金時代》
  在豆瓣電影Top250排行榜中,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人工智能》有着近40萬中國觀衆的評分,目前分數仍高達8.7分。那麼這部“童話”電影究竟講了什麼,它又是以什麼來打動我們的呢?
  首先,必然是“機器人至死不渝的愛”打動了我們。在影片中,那個以人類小孩馬丁為原型的仿生機器人小孩叫作大衛。大衛有着逼真的樣貌與情态,甚至具有和人類一樣的豐富情感,他願意成為機器泰迪熊和馬丁的好朋友,他也恐懼自己被人類家庭抛棄,他至死不渝地愛着母親莫妮卡。直到許多世紀後人類消亡、地球毀滅、外星智慧文明探訪地球後,已沉入大海千年之久的機器人小孩大衛依然隻有唯一一個願望,那就是再見一次母親。雖然擁有至高科技的外星人無法完全“感同身受”大衛的情感,但是他們依然成全了大衛,影片最終以大衛、泰迪熊和母親的依偎着團聚而結束。作為觀衆,淚目的觀衆無一不被這彌足珍貴的“機器之愛”深深打動,或許坐在電腦屏幕前的我們,也都想要擁有一份這樣徹底而又純潔的愛。
  其次,電影引發了我們對“愛”的思考。凡夫之愛是易變的、有理據的。有多少父母把“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當作口頭禅,有多少“二孩”“三孩”的出生是為了滿足家族的性别期待,又有多少孩子在“我數三聲你再不過來試試,1,2,3……”的恐吓中度過童年。影片中的機器人小孩大衛一直在“無條件”地愛着母親,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在青春期過後才終于明白:原來父母也是一雙普通人而已,他們像《千與千尋》中變成“豬”的父母一樣有着貪婪勢利的一面,他們也有不少缺點,他們希望看到一個像“别人家孩子”一樣上進而聽話、優秀而溫馴的完美的我們。所以這份“愛”在我們經過青春期後就變得渺茫了許多,它逐漸由“愛”變成了沖淡的“情”——親情。而我們也轉而追求、營造情侶之間的“愛”——愛情。
  最後,電影或許在引導我們想象:在人間,有沒有一種愛可以是無條件的、無理據的?是否有一種最極緻的愛,它永不腐壞?我想是有的,那便是聖人之愛或者神之愛。電影中機器人孩子大衛生來就被注入了“愛莫妮卡”的程序,“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論語),大衛希望母親莫妮卡可以長生不死。這是一個永遠不死的機器人對一個肉軀凡身的人類的愛,這實際上颠倒着映射了人類對神的愛。在現實世界中,人類是易朽的,而神佛是不朽的。在悲傷與困頓之時,我們會乞求神的庇佑、指引與愛。但這份來自神的愛,卻常常似浮雲般淡漠:它有時投下一絲光影讓我們發現追逐,有時又悠悠地飄去無影蹤。在影片的最後,那幾個瘦高的外星人雖有高超科技,卻參不透人類的情情愛愛,他們本着一種成全與包容的直覺,讓大衛與母親再度重逢。
  這顯然是一個Happy Ending,導演讓高科技外星文明助力“母子”團圓,實際上是在用科學技術規避情感乃至宗教問題,這也像極了我們的現實世界:科技日益發達,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如此孱弱,都市鄰裡間是如此冷漠,騎車摔倒的人也隻能在車流中獨自顫抖着緩緩站起……而我們,有時會急切地想去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有時卻又像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似的,看到前方有人倒地、自己卻目不斜視般地加速通過……唉,這個時代怎麼了,我這是怎麼了。我不知道,我很抱歉。

...
(更多文章移步公衆号:琦瑪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