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想念那幾天每天路過戛納的海邊,頂着大太陽,穿過一排排棕桐樹去看電影的日子。

看《親密》完全是一個巧合,當時正看完一個不這麼熱門的羅馬尼亞電影《節拍器》,出來正好是《親密》,在戛納幾天下來其實自己很疲憊。

...

排隊看《親密》的路上

...

海邊露天放映

政治議題,自我身份探索,疫情時代下的文化沖突,邊際遠到眼花缭亂,似乎每一步都希望你探尋他們"背後的故事",等待着你了解它的野心,因此在進入影院的那一刻我是疲憊的。

也許正是這樣,《親密》主動走近我内心的親切姿态,讓我沒有一絲防備。它不宏大,隻以一個孩童的視角讓我們觸摸到一份細膩的感動。

...

文:編号104

編輯/責編:1900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親密》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75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評審團大獎,各國媒體也給予這部影片高度評價,目前在豆瓣得到8.2分。

影片講述了兩個少年間的“親密關系”,兩個男孩在朦胧期有着最親密的友誼,看似穩固,沒有煩惱,卻被迫面對成人式的悲劇變故,後半段都在講leo(主人公)與自我作和解的成長曆程。

我留意了它的畫幅是偏窄的(maybe),給電影創造更加“close”(電影原名)的空間,不留餘地的特寫,親密到揉擰在一起不讓你自由呼吸。

...

它故事很簡單,腼腆的導演盧卡斯在發布會上有提到,拍攝前讓那些小孩(也包括演員)在那裡自然地玩相處,然後看他們之間本能的化學反應,看他們自主說的話,這就不難解釋電影裡流暢的毫不掩飾卻又不做作的情感表達。

電影一開始我沒有很喜歡,因為它飽和度過高的顔色,男孩房間大面積的純色,以及陽光下過于明亮的奔跑,以為隻是一部講述童年無憂無慮的甜蜜盛夏電影。

...

影片裡兩個小男孩正處在最好的年齡,喜歡的舉動都是本能的,leo把頭蹭在另一個男孩身上,不假思索的樣子,又頑皮又可愛。

你問一個小孩子你喜歡這個人嗎,他會問你什麼是喜歡,他們隻知道将自己暴露在陽光下,在夏天也黏糊糊地去大力擁抱對方。

當他們誤傷另一個人的心,也許要很久才能反應過來,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這樣的形态叫喜歡,笨拙地站在那裡不知所措。這些詞語在他們那裡太模糊了。

...

看《親密》時候,階梯上坐了三個少年,他們或許是最後進來的,沒有找到好位置,影院空調吹的他們很冷,中間女孩可愛地把毯子裹在自己和旁邊女孩身上,中途他們因為累了就躺在階梯上,有個女孩好像想上廁所,朝旁邊男孩看去,他們倆十分俏皮地彎着身軀奔跑出影院,和電影中在花田奔跑的男孩一樣,一種少年特有的輕盈。

左邊的男孩把手放在階梯上給另外兩個女孩靠着,我把我的包借給他們墊着,她們小聲說着Merci。

結尾的時候,一個女孩看哭了,男孩把女孩自然地摟過來在肩上,女孩小聲啜泣,看看男孩,又笑笑抹去眼角的淚水,我似乎覺得這一幕比電影更想哭,也許這是電影院的魅力。

...

走出來影廳到外面,看到大家三三倆倆喝着啤酒,圍在實時轉播的大屏幕前,不久傳來《親密》獲獎的消息。

我腦海裡不停切換着那三個少年在電影院弓着身子跑向廁所和電影裡兩個男孩在陽光下奔跑的場景,也許是那三個少年的“close”讓這部電影更加美好,真希望這三個少年好好享受海邊的風,享受他們現在的情感。

...

...

《親密》獲獎

我一點不在乎close是定義的什麼關系,那似乎是成年人的目光,也不關心他們有沒有和自己和解,那個掙紮的過程也許才是作者想說的東西:男孩間的愛也是敏感的。

很開心在戛納最後一天看到兩個小孩間真實的疼痛和愛,那是像鑽石一樣閃閃發亮又易碎的東西,他們的心髒也需要保護。

...

...

...

戛納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