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勞動無論如何也不應被美化,更不該用自我感動去稀釋”?

什麼叫“樹影、膠片機、磁帶這些空洞的裝飾反而将‘清潔工’收編進了某種資産階級目光下的收藏品中”?

什麼叫“站在上流社會俯視平民”“虛僞的人文關懷”?

所以平視視角的電影應該怎麼拍?清潔工的生活就應該是每天苦大仇深,臭烘烘,髒兮兮,隻關心大便和嘔吐物,回家昏昏沉沉癱倒在垃圾堆裡不省人事嗎?

有沒有可能,在這個議題上,你們才是“殘忍而不自知的影評人”?

對美的愛意,從來不是任何人的特權。

...

01|他們的生活應該是怎麼樣的?即使是他們,也可以擁有秩序井然的幸福生活,可以擁抱和感受世間的美嗎?

首先,質疑“美化底層人民生活”的本意也是希望不要把勞動的辛苦浪漫化,關注他們真正的困境和需要。質疑的本意出于一種寬廣的慈悲,這挺好。

但問題在于,問題在于,我們作出如此質疑的前提是:真善美具有階級專屬性。

我們認為樹影、膠片機和磁帶是“非平民”的代名詞;我們認為勞動者是需要被同情的對象,可是電影呈現的生活狀态如此平靜美好,這怎麼可能呢,即使是他們,也可以和我們一樣擁有秩序井然,優雅安甯的生活嗎?

我剛寫完的畢業論文緻謝裡,提到了我的一位朋友,法大負責收垃圾、打掃廁所的清潔工阿姨。

我也想講一點阿姨的故事,如果你願意的話,謝謝你聽。

她是傳統的黃土朝天裡長大的,面容平淡,神情堅毅的中國女性。

兩年間,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見到彼此,每次見到阿姨我都很高興,“阿姨好!”阿姨也很高興,她的笑容很像芍藥花最盛放的樣子,層層疊疊的無盡喜悅。

阿姨五點鐘開始工作,每一天走進公共洗漱間的時候,通常阿姨還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晨光熹微,氣味潔淨,所有鐵質的洗手台明亮如新。

夏天趕着出門的時候,我晨起甚至會直接在洗手台洗頭,因為真的太幹淨了,阿姨日複一日地用心,即使無人知曉。

有些時候我起晚了,阿姨已經坐在角落裡休息。她在窗邊給自己放了一張廢棄的轉椅,鋪了幾層軟墊和自己繡的花布。

旁邊狹窄的小窗台上,擺滿了阿姨種的綠蘿,盆栽裡插着五六支豔紅的絹制玫瑰,還有兩個透明的小瓶子各自插着兩支。如果我們買的鮮花多了,送阿姨一兩支,她會歡歡喜喜地接過,剪枝插在小瓶子裡,和豔麗的假絹花一起曬太陽。

她說,她珍貴的 很少很少的閑暇時間裡,最喜歡坐在這裡看看花。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審美各不相同,貧富當然不均,但是對美的喜歡,難道不是人的天性嗎?

但願我們永遠溫柔,永遠不會,看到清潔工們總嫌俗不可耐,更不會評判誰“理應俗不可耐”。

...

02|他們需要什麼?他們苦于得不到平等的尊重,比如,我們認為他們從不曾擡頭看看樹影

其次,接着上面的話,既然質疑“美化底層人民生活”的本意是希望關注他們真正的困境和需要,那麼,他們真正的困境和需要是什麼?

生存,生活,生命。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生存早就已經不是唯一的目标。對于努力生活乃至追求生命成長的人們,人格尊嚴是最基本的需要。

說人話,就是他們渴望得到平等的尊重。他們苦于得不到平等的尊重。

像電影開頭,平山牽着走丢了坐在馬桶上哭泣的小男孩,母親追上他們拉起小男孩急急忙忙地指責,而後轉身離開,從始至終沒有擡眼看過平山一眼。

因此我不得不思考,我們竟然覺得“樹影、膠片機和磁帶”是對勞動生活的殘忍的浪漫化,憤懑的評判者們真的在關注他們的需要嗎?

他們生計艱難,就理應埋頭苦幹,從來不曾擡頭看看樹影?

這真的不是對他們的刻闆印象和精神矮化,不是我們對“底層人民”自我感動式的悲憫,不是因為我們不曾正眼看過他們一眼嗎?

03|他明明很窮啊!!!!

最後,他隻是窮困 守舊而有序地生活着,隻是不潦倒而已,這就是“俯視視角”嗎?

向黑人女孩示範 怎麼使用著名設計師設計的彩色特制玻璃廁所(對方用英文提問,似乎半懂非懂,似乎不會說英文,沉默地示範)女孩用日文道謝,輕快的,驚喜的笑聲

借錢(送錢,因為看起來不會還)給同為清潔工的年輕小夥,小心翼翼地從錢包裡抽出兩張,猶豫了一下,又遞過去一張

和生活優渥的姐姐相見,隐忍的五味雜陳的眼神,羞愧又自豪。邁出一步勇敢地擁抱姐姐,目送他們遠去,淚流滿面

……

舊車舊書舊膠片機,怎麼和上流社會的俯瞰虛僞的人文關懷扯上關系了,他用舊膠片機是因為他買不起新的,而不是他在跟着潮流買膠片機玩啊。

另外,winter老師還提供了另一層的理解。磁帶和膠片機是舊時生活方式的象征(而不是小資生活!!),以此意象展現了日本社會變遷中的變與不變。我想大概也是文德斯想要展現的一層含義。

04|感謝我的朋友們 在我淺薄的思考之上深入讨論和交流。他們提供了更多更多有見地的思想。

有朋友提出:【底層階級享受到資源大部分用來滿足低層次需求,他們當然可以欣賞生活中的美,但是這些高層次需求隻能被最低限度的滿足,如果說不談社會性,隻說人生哲學,低欲望生活當然是一種很好的态度,甚至是這些底層人民最好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樣可以活的不痛苦。但是這是他們的主動選擇嗎? 是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的一輩子也無法得到高層次需求被滿足的體驗,所以你覺得他們就不需要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這難道不是殘忍的不公平?人生下來就被分為三六九等,在這種基本上沒得選擇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去評價底層階級眼中的“完美的日子”是什麼樣的,特别是資産階級】

@月亮銅:電影的宿命是被觀看,隻要人處于觀看與被觀看的狀态當中,就永遠有角度傾俯。

認為這樣的生活不是一種主動選擇,認為他們見識過物質生活和特權階級的優越之後就不會滿足于自己所獲得的一切,本質上難道不仍然是對于他們的踐踏嗎?仿佛别人的滿足和幸福都來源于被迫接受和無知,他們是因為眼界的局限而産生有限度的快樂。這不就是金錢至上主義嗎?這跟走在街邊教育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就要去掃大街有什麼區别呢?

否定這一階層和這一生活狀态裡面的人所擁有和自我實現自我創造的情緒價值,高高在上地說他們覺得好是沒見過更好的,資産階級憑什麼替他們覺得好、那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把自己放在了資産階級的對立面,但實際上并沒有把自己和無産階級放在同一陣營,自诩受教育程度和社會意識更高所以哀其不争,又能有多少人文關懷?

難道維姆一定要去拍日本清潔工每天灰頭土臉,下雨天跪坐在街邊用手指頭摳地上發黑發臭的口香糖,回到家發現廁所爆了整個房子一塌糊塗充滿臭氣,八十九歲的老父親在床上失禁,十六歲的女兒在街邊援交,門上貼滿水電繳費單,生啃發馊的餡餅,才算真正的人文關懷嗎?那時候又變成了對第三世界的審視和淩虐吧!更何況這是日本,不是第六代導演的邊緣化探索。

說個特别特别中國化的案例,陶淵明隐居之後不是很窮嗎,窮得過年都揭不開鍋了,他種田種的草盛豆苗稀,不一樣過得很開心?他也沒見識過為官為富的快樂嗎

我:不過這個點倒是。他是見識過然後放下了,但很多人終其一生沒有見識的機會。

@月亮銅:對啊,有人見識過也并不覺得快樂,沒必要把這個作為衡量快樂的标準。

————

最後的最後,很喜歡幾個鏡頭

狹小逼仄的日料店,媽媽桑附贈特大份的小菜,唱的歌真是美極了

和侄女在夕陽的餘晖下凝望着河流,“下次就是下次,現在就是現在”

如果影子重合了 顔色會不會變得更深?

真可愛啊❤️

謝謝提醒,畢業之前,一定記得回一趟學校,拍阿姨大紅大綠的小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