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改革大多以失敗告終,有人總結出改革失敗的原因,在于“改革悖論”。
所謂“改革悖論”,就是改革所借重的力量,恰恰是你所要改革的對象。換句話說,你要讓改革對象自我改革,讓既得利益者主動拿出自己的利益,這就比登天還難。
雍正在位時的改革是成功,他推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最終都成功了,為下一代乾隆留下了一個充盈的國庫,乾隆這才有了揮霍的資本。
那麼雍正是如何破解“改革悖論”的呢?
啟用新人。
要讓現任官員推行新政,他們是一百個不願意,包括如張廷玉、馬齊等這樣的軍機大臣也不願意去做。
雍正想讓年羹堯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年羹堯不配合;雍正又想用李绂,結果反而差點殺了李绂。這都說明,改革不能靠既得利益者。
于是,雍正用了田文鏡和李衛。
他讓田文鏡在河南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而田文鏡并非科舉出身;讓李衛在兩江實行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而李衛隻是一個仆人。也就是說,這兩個人都不是既得利益者。本來還有一個孫嘉誠,但過早被年羹堯殺了。
但啟用新人就一定能成功嗎?
不一定。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也用了一大批新人,但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
所以,改革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改革者的魄力。
雍正改革成功,沒了雍正的決心和魄力,是斷乎不能成功的。他不怕得罪那群既得利益者,甚至與天下讀書人為敵也在所不惜;他勤勞執政,日以繼夜、宵衣旰食,恨不得一天當兩天用。
可這樣做的結果是,改革成功了,罵名也少不了。
雍正可以說是清朝曆史上罵名最多的皇帝,在他在位時,就有篡位、改诏、弑母、殺弟等重重罪名。死後,就有更多的傳聞,甚至有人說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身亡的。
這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些既得利益者沒辦法阻止改革,就隻有造謠生事,來彌補心理上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