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龍蝦》劇照
如果必須要變成一種動物,你希望自己是什麼動物?
當人類發生類似冠狀病毒這樣的傳染病時,動物會成為重要的傳染源頭,相互影響,相互傳染,我們和動物的關系經曆這麼多年,大部分人還是在用“動物”的方式思考動物,比如吃掉它,或者穿着它,擺在家裡,總之是它死掉以後。那我們到底是什麼?
“動物”都會"死"去的。植物也會,隻是它們的死亡感覺沒那麼悲壯,主要是不明顯,它們不懂死亡?這隻是人自己的想法。

電影《龍蝦》劇照
這個世界是生物命運共同體。
有沒有想過我們和動物生活在一個地球,但是我們之間卻無法正面交流,所有動物都是拟人化存在,所有人都動物化存在。
隻有人在思考生死?在恐懼死亡?在想盡辦法延續生命的長度和認知的維度?
隻有人,因為人隻懂得自己的語言,我們雖然有一些特别細小的交流,那些都是表演式的交流,或者說非常表面,你和你的寵物,有些人和寵物:親如“骨肉”,真的是你自己認為的那樣嗎?人類的這種從高級到低級的行為根基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過如此,還渴望和非人的動物間的交流?那這些動物除了構建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和所謂的“平衡”之外是什麼角色呢?

電影《龍蝦》劇照
人在吃其他動物的“屍體”同時還希望吃掉它們的“靈魂” 得到某種獨有的力量,為什麼人會吃野生動物?而且還會炫耀?射殺猛獸是原始人留下來的“遺物”?那麼進化論是否有“陰謀”?也許是善意的謊言,館長一直無法相信“進化論”像無法有真正信仰一樣,也許這一代中國人就是這樣設定的,我們很少有信仰,代溝的原因也許和沒有共同的信仰有關,進化論解釋了一些現象,但是人應該不在其中。
電影在想盡辦法讓人“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電影《龍蝦》有一種可能提供給我們。雖然他講的是“孤獨”。

電影《龍蝦》海報
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
生于希臘雅典。199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O viasmos tis Hlois》,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2001年,執導劇情電影《我最好的朋友》。2005年,執導劇情電影《吉尼塔》。2009年11月11日,執導的劇情電影《狗牙》在希臘上映。2010年,執導劇情電影《艾登堡》 。2013年,與多位導演共同執導紀錄片《威尼斯70周年:重啟未來》。2015年,執導愛情喜劇電影《龍蝦》,該片入圍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2017年,憑借奇幻驚悚電影《聖鹿之死》獲得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編劇獎。(百度百科)
歐格斯的電影是以希臘神話為藍本,用現代的方式講述一個個現代“神話”後來幾部都和動物有關,讓館長思考動物對于我們到底是什麼關系?
所有的電影就像是一幕幕戲劇在很長的時間跨度中上演,從《犬牙》《龍蝦》到《聖鹿之死》歐格斯找到了一種把生活“神話”的方式,用孩子一樣的眼光看成人世界,一切都好像是遊戲,規則限制愛和人性,和動物有關,就像神話故事。

電影《龍蝦》劇照
《龍蝦》的寓言特征更加明顯,講在一個特定時期和地點,人如果孤獨超過期限就會變成動物,當然是你想變的那種,然後不想變的人會在一個類似俱樂部的地方拼命尋找配偶,甚至為了續命不擇手段。所謂的相配是那些可憐的“共同點”一切人類文明在這裡都顯得非常荒謬滑稽。
《龍蝦》作為電影本身褒貶不一,館長是在思考人和動物的關系,那些一直還不會人類語言的動物們是怎樣影響人類的,而且古代神話裡,人與動物關系要比現在密切多了,那個時候絕對不是你身邊的貓狗所及的。

電影《龍蝦》劇照

電影《龍蝦》劇照
(這是幾天前寫的)今天早上,因為信息的分化推送,我不知不覺地注意到了三篇文章,現代人不生孩子的“30 個我選擇不生孩子的理由,這真不是自私”單向街書店的文章。沒看完,想起沒有孩子之前的自己,就是那個一點也不自私,然後拒絕生孩子的人,大概被催了4.5年,然後決定生,結果一句坎坷,最後雖然生了,但是身心疲憊,孩子成為了新的希望,我也在孩子身上學到了光芒,但是很多東西變的模糊,甚至麻木,那個自己有時會四分五裂地在不同的地方彼此尋找,我知道這樣說有些無法接受,不過這是人應該有的困惑吧,在你不是個孩子,卻特别想成為孩子的時候,你能感受那個被困的靈魂,這種掙紮不是單一的好壞,如果有人覺得你在思考這樣“無用”的,甚至“恐怖”的方向,那我隻能說,我喜歡您離我遠一點。這是在懷疑自己動物本性的同時懷疑自己的人性。

電影《龍蝦》劇照
中國因為生育率已經低于世界生育率平均水平,所以亡羊補牢呢,有效果,但是這個效果踏馬的又壓在了大部分80後的身上,所以可想而知,有那麼幾代人會特别少,有那麼幾代人又特别多,這種會帶來什麼?
然後一篇樂活雜志發的“天空中沒有鳥的痕迹?因為它們都撞死在都市的玻璃窗外!”
和我昨天看的關于蜜蜂每年以30%的速度減少,這些都和人類息息相關,所以死亡真的不是一個你懼怕的名詞那麼簡單,你關注那些所謂“美好”的東西,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電影《龍蝦》劇照
澳大利亞大火 白鲟滅絕,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會有,貓啊狗啊似乎更重要,因為那都是個人情感,甚至可以說是自私的人性,你真的和你身邊的朋友一樣去對待動物嗎?你們的感情隻是感情。貓經濟,狗經濟這是社會屬性,不要覺得是個人愛心發作。如果開始停下獵殺和污染也許那才算是人的“愛心”。
我們享受自然,陽光,山川,河流,有蝴蝶飛舞,蜜蜂采蜜,野地裡鮮花,野草,鳥兒飛過或者在樹上高歌,兔子也不怕人,自由地蹦蹦跳跳。知道嗎?這樣的風景現在會越來越少,現代人喜歡及時主義,很多自然對于個體就是一次性,所有不可能珍惜。但是人類有如此依賴“旅遊”這種利益行為。

電影《龍蝦》劇照
現在最被關注的是冠狀病毒和十幾年前的非典吧,驚人的相似,從動物的起因到人為的操作,我們幾十年似乎沒什麼變化,隻是信息傳播快了,要知道病毒的速度可能也是一樣。這裡沒有任何資格妄加評論,但是動物這個話題是像死亡一樣應該增加思考。
所以像《龍蝦》裡如果給你唯一的機會,如果沒有可再生的價值,就要變成動物,你會選擇做什麼動物呢?
世界上和我們同行的動物,是那些死去的人嗎?動物和人大量死亡又是什麼啟示呢?
都說氣候可逆,不要擔心,沒有人真的擔心自然的變化,物種滅絕,新物種出現,大家擔心的是自己看不到。每一次大自然的變化随随便便幾十年,一般也要幾百年,人要看到感受到,并想着“擁有”這一切。你說可笑不可笑呢。
溫馨提示:特殊時期建議在家觀看影片,網絡資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