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 thought about it. “Can a man still be brave if he’s afraid?”“That is the only time a man can be brave,” his father told him.
“人在恐懼的時候還能勇敢嗎?”
“人唯有恐懼之時方能勇敢。”
《冰與火之歌》第一卷中,史塔克父子的對話。
點出了本片的宗旨,以及賣點所在。

如果單純評價電影要素,無論是故事、鏡頭語言、剪輯,《中國醫生》都要比也是在不久前上映的《革命者》要弱了不少。
不過從觀看後的感覺上上,我們會發現,看完《中國醫生》後,有一種筋疲力盡的感覺。
因為整部影片都在燃燒你的情緒。
是的,這部電影,就是靠共情,靠渲染情緒,不用考慮啥電影劇情,啥鏡頭。
觀衆是非理想的,很少有人去觀察鏡頭、劇本、表演到不到位,他們想要的是一種情緒的擴大化,無論是喜感的,還是悲情的
在這一點上,本片和《革命者》的初衷是一緻的,它們都是想通過情緒的渲染來吸引觀衆。
這個片就是能讓你哭,從片頭哭到片尾,從一開始的傷心和無奈,到最後的激動和自豪。
前半部分的淚水來自于悲傷。
影片并沒有為疫情的到來做鋪墊,而是直接就看到一個個患者被送進ICU,尤其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我們看到的是恐慌的市民,能看到垂死任病毒宰割的患者,我們能看到竭盡全力想讓病人活下去,但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的醫護工作者。

影片并沒有渲染病毒多麼恐怖,而是突出一種人面對未知疾病的無力感。
竭盡全力,但是病人仍舊一個又一個的離去,這種無力感恰恰是醫生最能夠感受到的,這也是最打擊他們内心和意志的東西,所以我們能看到,有退縮,有放棄,有抱怨。
我們看到了醫護人員的親人也被感染,自己卻無可奈何,幫不上忙。
我們看到因為工作而忽略的留言已經從他們留下的求助變成了最後的遺書。
我們看到拿到父母遺物後無所适從的女孩子。
影片裡的新冠病毒就像飄蕩在城市上空的墜天使一樣,肆意的嘲弄衆生。

人因為無力,人因為事與願違,人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人面對病毒,從無可奈何,轉變到了一種恐懼感,這種對無可奈何的恐懼,與我們之前接受的人定勝天的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會讓觀衆更震撼!
人唯有恐懼之時方能勇敢。
是的,當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刻,當病人和銀幕前的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刻,那些醫護工作者所爆發出的勇氣就顯得如此耀眼,以至于我們的眼淚會不自覺地流出來。
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婆娑起皺的手,看慣了布滿勒痕和汗漬的臉,要知道,這些護士們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華。

他們同時承受着身為一名醫生、一名護士,身為一名母親、一名丈夫的雙重壓力,他們救人,但是卻對親人的境遇愛莫能助。
影片中沒有從天而降的救星、沒有絕世武功的頓悟、沒有幹掉總BOSS後的逆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再次站起來,然後再失敗再起來的過程中,實現的勝利。
沒有超級英雄,隻是一群哭過、退縮過、迷茫過的普通人。
他們隻是一直站在那裡罷了,他們的眼前是病毒和絕望的患者們。
也許是因為工期短的原因吧,本片的遺憾還是挺多的。
我曾經暢想,能夠在影片中看到那最美的日落,一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和一名穿着防護服的醫生就在那裡,一躺一站、一老一少,我相信通過電影的鏡頭,我們能看到比那張照片更美的一幕。

我也曾想,在影片中看到武漢夜晚的大合唱,歌聲從一個陽台到一幢樓,再到一個小區,然後是整個夜幕下城市的合唱。
可惜這些都成為了影片的遺珠。
當然,我們不否認影片存在的缺陷,故事主線的缺乏,以及缺少一個作為災難性電影需要貫穿始終的核心戲劇沖突,同時人物支線上也是過于繁複,因為人物視角過多造成了每個人物多給予的筆墨有些少,如果沒有演員功底的支撐,很難體現出一個活靈活現的,站立在這個曆史時刻的普通人。
影片中的人物,我個人認為表演和塑造人物的亮點,就隻有朱亞文了,這個張狂、魯莽、毒舌的專家,同時也具備着頑強、幹練、高度的責任感等特點,是影片中唯一個具有矛盾性的角色。
張子楓的角色,短短幾分鐘,但是說出了最催人淚下的一句話:“沒有爸媽的孩子怎麼活?”

很遺憾,其他幾個重要人物,包括張涵予的張院長和袁泉扮演的文主任,以及易烊千玺扮演的楊小羊等,雖然戲份很多,但是并沒有給到我們特别多的亮眼之處。
瑕不掩瑜,這部影片的賣點本就不是演員,本就不是一個多麼精彩的故事(因為這是真人真事),本就不是角度、燈光、聲效、特效,真正感染觀衆的,讓觀衆流淚的,是,那隐藏在死亡、絕望、未知後面的勇氣和醫者仁心。
當醫院的院長無法為自己的妻子找到床位的時候,當護士把自己的長發剪掉的時候,當一個城市能夠用十天時間建起一座醫院的時候,當一座城市迎來了兩萬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援者時……
吾國!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