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瑪嘉莉在丈夫去世之後回到鄉下,開始經營着自己的葡萄莊園。她下定決心要在第四十瓶時釀出最好的酒。酒是越陳越香,但愛情是否也會随着時間而發酵出美味?她和身邊的人對此,抱着明顯不同的期待。

瑪嘉莉最好的朋友伊莎貝拉在探望之後,小心翼翼地指出她需要一個男人。瑪嘉莉雖然矢口否認,但也随着這個問題被抛出,而走向自己的探尋之旅。這場旅途優雅而羞澀,就像人們在評價這部影片時會說的那樣:侯麥電影中的女人,常常近乎無望地等待着将要進入生活的“純粹的愛”。

伊莎貝拉并沒有因為她的否認而停止,反而瞞着瑪嘉莉,在報紙上偷偷刊登了征婚啟事。在伊莎貝拉眼中,顯然男性作為一種需要,是瑪嘉莉生活此刻的必需品。而此時近乎常識性地預設了一個前提,即會有一個更合适的人。伊莎貝拉在征婚啟事的需求中羅列了男性身上可能需要的所有優點,在她收到傑哈回複時,傑哈的信裡也似乎是打趣的諷刺“您真有自信”。這種“自信”實則從另外的視角解構了伊莎貝拉所謂的合适,因為她眼中最合适瑪嘉莉的人并不存在。在假冒瑪嘉莉與傑哈約會後,伊莎貝拉對這個男人産生了感情。但是她在這顆注定無法成熟的果實結果前,就果斷将其掩埋。用伊莎貝拉的話來說,她深愛着自己的丈夫,在婚後特别害怕那些與丈夫不同的男性。因為在丈夫的性格裡,沒有人比他更好,而在丈夫的性格之外,這些男性難免會奪走她的芳心。當侯麥把出軌這個話題拿到愛情範疇裡進行讨論的時候,常常直接挖掘出人物此刻的内心,并借此遊走于正規與出軌的縫隙中。

在自己女兒的婚禮上,伊莎貝拉為瑪嘉莉和傑哈精心策劃了一場偶遇。可是誰成想這次“邂逅”竟然被雙向奔赴所打斷。傑哈在和瑪嘉莉初次見面相談甚歡後去找到伊莎貝拉,兩人親密交流的場面卻被瑪嘉莉見到,誤以為朋友正在插足自己的感情。背叛對于這個内向的女人來說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她直言自己很難對男人産生感情,因而對伊莎貝拉産生更強的怨恨。事情的真相被瑪嘉莉兒子的漂亮女友羅欣戳破,她曾在街上見過伊莎貝拉和傑哈,并為了防止他們尴尬而沒有上前。羅欣将事情告訴瑪嘉莉後,讓瑪嘉莉陷入難以自處的沉默中。

沉默在侯麥影片中是非常罕見的。

于伊莎貝拉和瑪嘉莉的旁邊,羅欣是一條有趣的輔線。

羅欣如同侯麥很多電影的主人公一樣,保持着和不同人發生情感關系的狀态,隻不過這次,她在最開始就有意識地排斥。羅欣為了擺脫自己的前男友艾蒂安,也是她的哲學老師,這個比她年齡大很多的男人的折磨,選擇把他介紹給瑪嘉莉。

在羅欣的眼中,瑪嘉莉是一個富有魅力的女性。甚至于她選擇裡奧作為自己男朋友的理由就是因為瑪嘉莉——裡奧的母親。這樣的段落我們似乎在《春天的故事》中見過一次。然而同是哲學老師的艾蒂安和讓娜的區别極為明顯,艾蒂安是個陷入愛情的羔羊,而讓娜則在其中始終保持警惕。羅欣則與娜塔莎保持了某種程度上的近似,娜塔莎為父親尋伴的動力來源于對父親女友的厭惡,羅欣給瑪嘉莉介紹伴侶的理由則直接是對于伴侶本人的抛棄。

當羅欣把艾蒂安的照片看似無意展示在瑪嘉莉面前的時候,瑪嘉莉回應以興趣。這個内向的女人極少用提問形式與人溝通,卻對于羅欣和艾蒂安的關系十分好奇。我們不排除這份好奇來自她自我保護的可能,但這一步仍舊是邁出去了。

婚禮場景中,瑪嘉莉終于有了同時和兩個男人相處的機會。這是極具戲劇性的情境,也逼得瑪嘉莉在其中做出自己的選擇。顯然她選擇了傑哈,原因僅僅是傑哈在初次對話時贊美了她的葡萄酒。羅欣并不為此而懊惱,反而瑪嘉莉誕生出對于愛情的渴望使這個女人更加有魅力。

有趣的是,當瑪嘉莉剛剛承認自己對男人産生了興趣,就看到傑哈和伊莎貝拉相處的畫面。換言之,瑪嘉莉還沒開始她的愛情,就已經嘗到了愛情的痛苦。而這份痛苦是靠羅欣來揭示的。此刻,羅欣并沒有沉溺于擺脫前男友的目标裡,瑪嘉莉帶給她的,保持愛情渴望的興趣顯然更多。

在影片結尾的時候,傑哈送瑪嘉莉回家。兩人在車上大吵一架分别後,又不約而同地回到了伊莎貝拉的房子裡。倘若說電影的結局總是标識着導演個人對于事件的态度,那麼此時兩人重逢,或許也是回歸到了故事的原點,即伊莎貝爾曾經預設的前提——合适的人。

導演在片中從未給出這個預設是否真實存在的答案,卻總是毫不掩飾地表達對于嘗試的歌頌。就像傑哈在剛剛知道伊莎貝拉計劃時候所說的那樣:

“你聽着,我經曆過很多瘋狂且刺激的事,所以我答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