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文學七日談》中讨論的七部小說大都在世界文學史上有着重大裡程碑意義,這些作品大都站在曆史的關鍵節點上。

将文學作品放到曆史中去考查,我們可以看到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在曆史中的位置,整部作品在曆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和産生的作用,這使得我們對于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十日談》

1348年,在佛羅倫薩,黑死病大爆發,十多萬人因此去世。當時意大利的偉大作家薄伽丘,以這場瘟疫為背景,曆時五年,完成了這部傳世之作。

在這部短篇小說集中,七位女士和三位男士,相約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裡去躲避瘟疫。他們約定每天每人講一個故事,十天一共講了一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是一連串的挖苦世界、嘲諷道德,甚至讓人覺得有些敗德的東西。然而就是這樣一百個故事,構成了文藝複興時代其中一部最偉大的傑作。

...

書中指出,十個人在講故事的時候,所依據的時間是一種精确的時間,這種時間的概念同當時的農民時間和宗教時間都不同,是一種新興的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時間概念。人們處在這新與舊的時間交彙點上,從中世紀向現代邁進。這就把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出來。

《十日談》反映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女性解放。在農業社會中,經常把女性“養在深閨人未識”,表面上看保護了女性,實質上則弱化和邊緣化了女性。在遊牧民族中,女性的地位重要得多,自主性也強得多。而在文藝複興時期,城鎮工商業得到發展,女性受教育是自然而然的事。

文藝複興師法古典文化,重新發現亞裡士多德,而對基督教文化進行反思。一方面諷刺了中世紀腐化了的宗教階層,另一方面努力重塑人們關于宗教的精神世界。這點在《十日談》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文學作品的風格與它的誕生地域有着很大的關系。《十日談》的發生地是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這是個通衢之地,也是一個文明的交彙處,作為過渡地帶,一直沖突不斷,每個城市都由暴君統治,喪失了對秩序、權力、法律的尊重,所以,當時的人對自己的個性解放得比較徹底。

《十日談》的時代,也是意大利被列強瓜分的時代。社會分崩離析、禮崩樂壞,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文藝複興誕生了。

戰後,西班牙對意大利行使權利。《堂吉诃德》的作者塞萬提斯也被派到意大利,他在那裡丢掉了自己的左手。

二、《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小說。于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

...

《誰殺死了堂吉诃德》(2018)

在塞萬提斯的年代,漫長的中世紀結束了,現代社會開始了。他活在曆史的坐标點上。在小說中,堂吉诃德幻想活在中世紀,而他的仆人桑丘則是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普通人。堂吉诃德的夢中情人杜爾西内娅則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這樣,小說天然便是一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文化展現地。這也是《堂吉诃德》得以不朽的原因所在。

小說中,堂吉诃德三次離家流浪,無論向北還是向南,無論是向巴塞羅那方向還是塞維利亞方向,都是商業文明之路,而不是工業文明之路,因為那時西班牙還沒有發展出工業文明。如果西班牙發展出了工業,英國就不會成為日不落帝國,中國的近代史可能都要改寫。

三、《傲慢與偏見》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在英國産生。科技迅速進步,社會生産力急速發展。《傲慢與偏見》完成于十八世紀末,完成十七年後,1813年,小說才正式出版。

...

《傲慢與偏見》(2005),喬·賴特導演

當時的英國正是喬治四世攝政時代。簡出生後的第二年,1776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英國進入了工業革命的黃金期,也很快進入了殖民擴張時期。簡的兩個兄弟都加入了英國海軍,她的哥哥後來還成了海軍元帥。由于很多舊的勞動都被專業化、機械化的新方式所取代(如紡織),簡在照顧哥哥嫂子們及他們的孩子們之餘,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于是,她開始寫作。

由于當時英國實行的遺産制度是長子繼承制,其他的男子由于沒有财産,要通過當兵或去海外殖民地發展。等他們有了錢,回來娶的女孩子大都比他們年輕得多。這樣,和他們同樣大的待字閨中的女性便被“剩”了下來。簡的終生未婚,大概便是這種原因。

四、《包法利夫人》

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連載。作者福樓拜出身于典型的中産階級家庭。父親是城裡的外科主任,有專用住宅,家境非常富裕。

...

《包法利夫人》(2014)

福樓拜一生隻寫過六部作品,寫作不是他謀生的手段,他抗拒世俗意義上的工作。同時,他對中産階級感到越來越厭惡,盡管他自己身在其中。

他厭惡中産階級虛僞的道德觀和欲望觀。在他筆下幾乎所有人物都表現出一種相似的無知、相似的朝三暮四、相似的缺乏個人反抗,而任由自己聽命于外界環境的暗示。

十九世紀的中産階級心态從總體上是無助與自信的混合體,其一大特點就是虛張聲勢,隐藏在背後的卻是焦慮和虛弱。福樓拜就是這樣,在他身上體現出自卑與自信的兩面性。

小說寫到最後,他與主人公合而為一。愛瑪的欲望就是他的欲望,他成了他所批判的人。

五、《黑暗的心》

作者約瑟夫·康拉德是波蘭裔英國小說家。波蘭作為一個國家,曾經在地圖上消失了123年。在這段時間,它一直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

...

由《黑暗的心》改編的電影《現代啟示錄》(1979),馬龍·白蘭度主演

康拉德出生于1857年,那時,克裡米亞戰争剛剛結束,英國、法國、土耳其打敗了沙俄。

他的父親是一位貴族詩人,講波蘭語,作為知識分子,信仰羅馬天主教,因反抗沙俄被流放。因為這段童年經曆,約瑟夫從小非常厭惡俄國。

1874年,康拉德離開了波蘭,成為一名水手。他先到了法國,法語是他掌握的第一門外語。之後,他開始用英語寫作。

《黑暗的心》創作于1897年至1900年,那時的世界正是帝國主義的快速擴張期,“去海外”對英國人是再平常不過的。

在書中,康拉德質疑了西方文明所倡導的價值觀,展現了文明和殖民的利益沖突,描繪了白人和非洲人的災難性碰撞。

六、《印度之行》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是“大英帝國”真正形成的時期。

...

《印度之行》(1984)

英國的成功在于自由貿易,由于本土面積和人口有限,隻有通過殖民地來實現本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美國的“獨立戰争”使它喪失了新大陸,它不得不把眼光從太平洋移到大西洋。而歐洲大陸也逐漸對英國關上大門。英國就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這樣,印度相較于其他英國殖民地,變得越發重要。

1813年,英國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讓更多的英國人能夠參與印度的生意中去。許多年輕人都把去印度作為一條重要的就業出路。去印度是一個大趨勢,成為當時英國年輕人的首要選擇。

英國人到了印度後,更有了一種對于自己的英國身份的認同。

1924年,英國作家的小說《印度之行》出版,以印度獨立運動為背景。

七、《了不起的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于1925年,其背景是1922年的長島。當時,一戰過去不久,美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對财富頂禮膜拜,“美國夢”成了财富夢的代名詞。人們盼望着白手起家,成就夢想。财富象征着地位,一切向有錢人看齊。

...

《了不起的蓋茨比》(2013), 萊昂納多主演

梁永安老師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部反愛情的小說,在書中,窮小子是不可能娶到富家女的。而窮小子成為大富翁的時候,他和當初的富家女又不在同一個頻道上了。在小說中,蓋茨比後來突然對卡羅威說:“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

1929年,美國爆發了大蕭條。

讀完這本《文學七日談》,合上書,不由感歎,還有多少好書我們沒有讀過,還有多少智慧我們不曾接觸,吾生也有涯,讀書無盡期。

最後一定要誇一下本書的設計。它不同于我們平常見到的絕大多數書籍,别具匠心。

首先書的開本很小,真正可以放到口袋裡,書的封面和封底又比較硬實,不容易彎折,不用擔心揉壞;其次書頁的頁邊留白很少,沒有頁眉頁腳,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紙張的空間,有效地避免了浪費;最後也是要特别表揚的,本書沒有腰封,我一直覺得書的腰封是沒有價值的,往往是一種紙張的浪費,上面印的宣傳語基本上都不走心,很多都是生捧硬誇之辭,我通常拆開書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腰封扔掉,否則還影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