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燕導演作品《我經過風暴》是一部“沒有驚喜”的電影,一切劇情正如我預料般發生着,絲毫不差,但這種“沒有驚喜”或正是影片最樸實、最動人之處,因為它真實的令人害怕,但又淺薄的令人揪心。
看過《我經過風暴》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在這部作品的本子中幾乎能看到所有家暴故事的影子,暴行與忍受、掙紮與彷徨、孩子與自己,而徐敏這個人物恰恰具備了新女性的覺醒和傳統的束縛,這也是她的雙重身份——女人與母親,在離婚之前,女人這個身份一直占主導,她要離開的是被猜疑被毒打的婚姻,但真到了離婚時分,她的母親身份愈發凸顯,直到她再次回到那個家、那個人身邊,選擇近乎屈辱的方式企圖換取孩子成長的健康,母親身份占據絕對主導;女人與母親身份不斷角力的過程,就是每個被家暴者的心路曆程。
影片對于徐敏擺脫惡魔方式的選擇頗耐人尋味——殺死惡魔,這幾乎是家暴能引發的結果中最極端的一種,以命抵命,其中有制造戲劇沖突的作用,但有沒有一絲絕望在其中,我想一定是有的,因為在現實中,被家暴者可能連反抗的念頭都被磨沒了,這又算不算另一種死亡;二者結合起來,就能看出導演對于家暴的态度,家暴是死亡的同義詞。
可惜的是,影片雖呈現出家暴的多個剖面,但面面俱到的作品本就是俗品,與其如此,不如就女人身份多做些探讨,或許能讓影片更有深度。
(丫丫好美)
淺薄的揪心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别讓“約死群”成為孩子的最後傾聽者~
輕生、約死、孩子,把這三個詞聯系在一起,光是讀出它就令人顫栗,黃志忠卻把這樣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他說,總得有人發聲~影片裡,17歲的夏瑞陽擁有大千世界裡最普通的家庭和校園生活,父母很忙、學業壓力很大、世界很孤獨,隻有有人傾聽他、溫暖 ...
命運凝視,過往不再
“生猛瘋格”是《大風殺》類型元素中的一個,甚至可以說是不重要的一個,然而,要在檔期生存,勢必需要一個“賣點”吸引觀衆眼球,“生猛”被從衆多元素中拎了出來,也就合理許多。但,我認為《大風殺》的主基調還是“文藝”(犯罪文藝片),那些殺戮 ...
“拆”字為頭 “暖”作尾
搶了手機店的“眼鏡”和“大頭”一路狂奔,逃至一處老舊小區内,小區的牆面上遍布“拆”字,“拆”有兩個意像——摧毀與新生,這就是影片《無名之輩》要描述的小人物的無奈掙紮和末世希冀。小人物的無奈掙紮,遍布命運的捉弄。“眼鏡”(胡廣生),不 ...
《綠魚》:當老港片邂逅詩人李滄東
北京國際電影節挑選李滄東的《綠魚 》(4K)進入緻敬片單,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驚喜,一方面,它是我所喜愛的導演李滄東的作品,另一方面,這部充滿老港片調性的《綠魚》,與李滄東詩意化叙事很搭,看它,就像是一并重溫了80年代的港片和李滄東 ...
《遺傳厄運》:一部不事張揚卻餘味十足的“慢恐怖”
北影節為恐怖同好選了一部很好的片兒——《遺傳厄運》,這是一部不事張揚卻餘味十足的“慢恐怖”,整個觀影過程,前半段像是毫無目的的漫遊,追随鏡頭在女主安妮零破碎的家庭内遊蕩,一半無趣,一半寡淡;到了後半段,那些寡淡與無趣成了拼湊完整“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