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法·帕納西的《普通事故》将公路喜劇與犯罪驚悚的類型熔為一爐,在荒誕幽默的表象下,展現威 權投下的恐怖陰影、腐敗的衆生相,并深刻反思了道德準則下的艱難抉擇。它既扣人心弦又發人深省,展現了電影批判的強大力量,榮膺金棕榈獎實至名歸。

類型混搭:糖衣下的苦藥

電影以公路喜劇的形式展開,主角駕車穿越伊朗鄉村,途中遭遇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情境。接連不斷的笑料,都暗藏着尖銳揭露——腐敗已成為社會日常,權 力濫用無處不在。

視聽語言:長鏡頭下的平庸之惡

帕納西對長鏡頭的運用令人歎為觀止,幾場重頭戲都是一鏡到底。影片開場的長鏡頭正是“平庸之惡”的主題表達——漆黑的夜色中,一輛汽車(暴 力 機 器)碾過一隻過路的狗(無辜個體),随後車上成人以「這是難免的」、「這隻是一場意外」、「這是神的旨意」等說辭開脫。普通人如何成為暴行的共謀?正是通過這種日常化的推诿、麻木與自我開脫。

曆史創傷:留白處的集體記憶

與《我仍在此》等影片有所區别,《普通事故》避開了對殘酷的直接呈現,沒有閃回鏡頭,而是通過演員的微表情、肢體語言和對白中的隻言片語,暗示角色們各自的創傷記憶。對話中的偶然提及,恐懼的神情不經意間掠過面孔,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邀請觀衆主動參與叙事,用自己的想象填補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這種處理方式精準地再現了創傷記憶的存在方式——它們并非有序的叙事,而是潛伏在生活中的幽靈,随時可能被觸發。最深的恐懼往往來自那些不需要被言說、卻人人心知肚明的東西。

道德困境:善良的軟弱

影片最讓人扼腕歎息的,是角色們的善良軟弱。幾乎所有的戲劇沖突都源于角色們内心的道德準則與現實處境的矛盾。他們懷抱着堅定的道德底線,卻在面對抉擇時表現出猶豫與軟弱。複仇的沖動被善良與道德所抑制,面對求饒輕易心軟,可能為自己招緻毀滅性的結局。帕納西并非在批判善良本身,而是指出了在極端不對等的權力關系中,單方面的道德約束如何反過來成為幫兇——「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結尾處理:無處不在的恐怖

影片的結尾令人不寒而栗——腳步聲逐漸行近又遠離。這一設計純粹依靠聲音營造出無處可逃的恐怖氛圍,我在離場後仍被這種壓迫感所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