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魔法壞女巫》時,我忽略裡面一會兒綠一會兒粉的粉綠CP,也無視了千篇一律的“我不被認同”和“我就是我”的反複拉扯。

...
如果把本片上下兩部放在一塊看,那就是一開始以為是反傳統,最後發現是個前傳

魔法、王子、公主,非我所欲也;

在魔法學院的绯聞女孩,我不感興趣。

What Is This Feeling,一首歌撐起了我對整部電影的好感(這一段MV的拍攝手法和調度也是加分項)。

迪士尼的慣用手段——電影你不喜歡,歌至少對得住你的票價。

最絕的是,這可不是我的調侃。

2006年奧斯卡頒獎禮上,《夢女孩》中的熱門歌曲“And I’m Telling You I’m Not Going”被制片人阻止了現場演唱,理由就是“想聽她一展歌喉嗎?那就趕緊買票進電影院吧。”

音樂的魅力,歌舞片的魅力,就是如此。

如果我們把有聲電影作為開端,那麼最早出現的電影類型,便是歌舞片,甚至說,一開始有聲電影的目的,就是在銀幕上載歌載舞。

最早的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的《爵士歌手》。在其中幾首真的出聲的歌曲,成就了第一部有聲電影,一部歌舞片。

...
無可争議的是,爵士歌手成就了華納兄弟

題外話,其實真正意義上第一部長篇以膠片為載體的有聲影像,是更早一些《唐璜》,它是把歌劇唐璜轉成膠片的形式在電影院放映。

就像生命誕生的那個瞬間一樣,總是以一聲啼哭的聲音為到達标志。

然後我們經曆了一個又一個動聽而又絢麗的瞬間,我覺得隻有歌舞片才是最能承載人類幻想的電影——

《禮帽》和《搖擺舞時代》裡,我們看到了偉大的阿斯泰爾,和“我做到了同樣的事情,區别是我是穿着高跟鞋做到的”的金格爾羅傑斯;

有《出水芙蓉》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水上舞蹈秀;

《雨中曲》中的永不磨滅的“雨中曲”和同樣應該永不磨滅的唯二的兩首原創歌曲“Make 'em Laugh”和“"Moses Supposes”;

《歡樂滿人間》裡四隻動畫企鵝和真人的舞蹈;

...
《壓歲錢》以一枚大洋的流向,讓大家看遍了市井百态

解放後,電影金曲更是層出不窮。

從“一條大河波浪寬”到“微山湖上靜悄悄”;

從“小小竹筏江中遊”到“紅星閃閃放光彩”;

從“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到“讓我們蕩起雙槳”

每一個年代都有能代表那個時代的電影金曲。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對于國内,我表達的是——

不缺少金曲。

另一方面便是,我們到現在能拿出來值得說一說的歌舞音樂電影真是鳳毛麟角。

《東方紅》、《如果.愛》和《白蛇傳.情》加在一起算2.5個。

《白蛇傳.情》算0.5,剩下的0.5它是戲曲電影。

...
當年看這片是在杜比影院廳,是頂級享受!

這次,環球算是在今年搶先一步,在歌舞片方面領先了迪士尼一手。

可惜,這部電影在内地,既不代表歌舞片的興起,也不預示着這個類型的衰亡。

抛開音樂,本片無論是魔法奇幻的題材,還是粉綠配的美學設定,在國内都是票房慘案的提前預知。

閉上眼睛聽,這部電影也許更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