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優則導是大多數演員的夢想,但并不是每個演員都有成為好導演的潛質。

靠黑幫題材獲得影迷關注的李政宰(《新世界》)轉行導演,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巧合。在看過名為《南山》的間諜題材腳本過後,他決定對腳本進行影視化改編,熟料劇本在聘請導演途中幾度受挫,于是他便有了自己親自掌鏡的想法。

随着《鱿魚遊戲》在全球的大火讓主演李政宰順利打入歐美市場,其導演完成的《狩獵》借勢進入今年的戛納展映單元,成功和歐洲觀衆會面。

據說為了精益求精,李政宰甚至在返回首爾途中,仍在根據電影節現場對影片的反應做二次編輯,隻為讓影片的觀賞效果達到最佳。連續數周蟬聯本土票房冠軍的成績最終回報了他的付出。

...

《狩獵》的前期創作并非一帆風順。劇本光是前期的二度創作就花了4年時間,這一方面是因為李政宰在這期間一直以演員身份接戲;另一方面還源自劇本超高的改編難度——

對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而言,要駕馭基于曆史因素下的諜戰戲難度着實不小。李政宰在接受采訪時也毫不避諱地将其描述為一場噩夢:

“顧慮真的很多。在80年代的韓國的真實事件上添加電影想象力的過程十分艱難。我真的很害怕這會對我過去30年的演員生涯産生不利影響。令我無法安然入睡。時不時會夢到我在重新改寫劇本,然後起來做筆記。”

事實上,令他感到不安的時代背景和發生在其間的曆史事件并非空穴來風,反而全都有迹可循。比如影片收尾針對韓國政要的刺殺任務,曆史上都真的發生過,甚至就連黃政民客串的變節飛行員一角也确有其人。

從細節的打磨和資料查證上,可以看到李政宰在此方面所下的功夫,也難怪他直言,邊演邊導直接讓自己暴瘦不少。

...

說回到題材本身,《狩獵》的故事脈絡對于熟悉韓影的觀衆而言并不陌生,講述的是朝鮮半島南北兩個陣營的特工,為了國家利益相互滲透,爾後又不得不因為陰差陽錯的關系達成臨時合作關系。

對一部主打諜戰和動作戲為主的電影來說,槍戰和拳拳到肉的互毆段落,都非常容易給電影打上商業流水線的标簽;

加之南北陣營和南山題材(南山為韓國情報部門駐紮地,韓國創作者習慣以地名暗指權力中樞)本身又有《南山的部長們》《共同警備區》及《特工》等珠玉在前,留給《狩獵》的突圍之路已經非常狹窄。

深谙商業片精髓的李政宰當然不會和上述影片硬碰硬,他巧妙利用時代作為舞台背景,并沒有對曆史做過多評判,主要将精力轉移到對小人物在時代中的命運的表達上來。

這讓故事中的人物不再像傳統韓國商業片那樣讓人過目即忘,反而擁有更深沉的背景和解讀空間。透過兩人視角的詳細鋪開,讓人感覺冰冷的特工不再是無情的國家機器,複雜的人性給兩個主要角色帶來相當多值得回味的瞬間。

...

影片最複雜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來自尾聲的刺殺戲。

這是全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考驗演員對角色理解的部分。常年遊走在文武領域的李政宰要吃透樸正浩一角自然不在話下,好友兼對手戲演員鄭雨盛也難得貢獻了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角色。

戲中,身份已經敗露的樸平浩已經被金正道拿捏住把柄,而不得不選擇配合其完成刺殺政要的任務,但擺在他面前的情況相當危急:

如果刺殺成功,那麼北韓将如期發動武力攻勢,南韓将陷入火海;如果刺殺失敗,雖然自己的内鬼身份可以清洗,但長遠來看,自己仍免不了遭遇清算。

最後這場戲,樸正浩和金正道之間明顯貌合神離,雙方都在互相試探底線,台詞之下包含的隐藏信息之多,如果隻看一遍,很難充分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

...

比如,首次觀看的觀衆應該會困惑,既然兩人初衷都希望達成刺殺任務的同時避免兩國陷入戰争,那為何金正道還質疑刺殺總統?很顯然,這和他的政治理念是相背的。

但答案其實早就揭曉。東南亞安排接待任務期間,樸曾将北韓的計劃(武力攻韓)悉數告知于金,但對方隻是将其視作為政治表演,考慮到當時的朝鮮國力,金的判斷并非毫無根據。隻不過他萬萬想不到,朝鮮這一次是來真的。

一旦政要遇刺,他的國家就将陷入戰争危機,而他強行刺殺的行為,無疑将加速悲劇的到來。這個意義上看,來自北韓的樸雖是敵對勢力,但在攸關百姓性命的問題上,他的行動要來得更為理智。

在這場充滿反轉的重頭戲中,導演通過簡單而高效的模式不但快速刻畫出人物動機和背後牽扯的複雜局勢,還通過人物之間的選擇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即,任何信仰如果隻談自身利益而罔顧大局,最終都可能導緻結果适得其反。

金正道的行為即是這一概念的最佳诠釋。

...

反觀樸正浩,他雖為敵對間諜,但為了同胞利益,他毅然背負起被北韓和金正道蔑視的苟活命運,扛起了保全同胞性命的大義。

從結果上看,他看似隻是為保全個人存活才反水保護政要的舉措,令他反而比金正道更具政治智慧。

正如二人此前對話所談,即便不考慮北韓,刺殺政要也不能全面改善南韓的政治環境。南韓的問題并不在某個人,而在制度,現實的韓國應驗了樸的預測,韓國此後果然在社會變革中繼續曲折前進多年才達成當初的願景。

能将如此複雜的信息高度濃縮植入進影片高潮部分,可見李政宰和他的團隊所耗費的心力,如果單純以“帶槍戰元素和追車戲份的諜戰片”來對待《狩獵》,顯然是低估了它的創作野心和格局。

...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包裹着濃厚的諜戰元素,但《狩獵》的内核其實相當主旋律。

雖然視覺上它極盡戲劇誇張之能事,但它本質上仍舊談論着國家統一和南北兩國人民血濃于水的情誼,而這些内容,都被潤物細無聲地悄然植入進一段段代入感極強的商業化制作中。

看看今年國慶檔内地影市的票房表現,再結合打頭作品日漸走低的口碑,《狩獵》從豆瓣7.1開分,到現階段的評分逆襲,兩相對比,叫人唏噓。

韓國商業主旋律的成熟和它在國内引發的評價反轉,或許又一次給内地創作者帶來新的啟示。無疑,李政宰的此次轉型是成功的,對首次執掌導筒的他來說,《狩獵》的完成甚至顯得有些超常發揮。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部遠超觀衆既定想象的作品,看看鄰國的主旋律質量,除了教人羨慕,更多的,或許還有一絲無奈。

撰文 / Zed

策劃 / 輕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