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總會看幾部透心涼的恐怖片給自己消暑降溫,今年輪到台灣的《咒》。
對《咒》的期待可以說從去年得知有這部影片的時候就開始了,電影根據台灣高雄的真實事件改編,故事原型為一家六口,據說中邪期間他們幹了很多荒唐事(内容比較重口,就不過多展開),後來是被鄰居發現,才讓整起事件曝光。
導緻這家人中邪的原因中說紛纭,其中一種說法是因為家裡供奉的神像被挪了位置,導緻被神像壓制的邪靈釋出。
這當然是怪談類題材愛好者通常的說辭,對于無法解釋的現象,一切栽贓給所謂的“邪靈”就好。
從電影先期釋放的預告中也的确可以看到邪靈的影子,據說因為太過驚悚,這段預告還被下架過一段時間。有人看完成片,甚至稱其為“華語恐怖片的頂流”。
可等到你實際看過後,會發現這樣的評價有些名不副實。因為就和過往我們見過的那類恐怖電影一樣,它實在太過"司空見慣“了。
如果一定要說創新,電影抛出的一些概念倒的确讓人耳目一新,它的恐怖之一即體現在和觀衆的交互上。
比如,影片開場的時候,就通過圖示向觀衆傳遞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心理暗示,通過反複告訴我們對信息的理解可以多元化,片名“咒”的概念也随着這層暗示被深深植入其間。
所謂“咒”,即可以理解為邪靈對片中角色的詛咒,也可以理解為影片滲透進現實的交互——
當李若男(蔡亘晏 飾)後期反轉解釋符咒并非福咒,而是詛咒,且需要觀看影片的大家一并分擔惡咒時,相信不少在銀幕前知曉真相的觀衆,都會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惡意”。
導演放飛自我固然值得肯定,但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這樣的惡趣味充滿了挑釁,這也是導緻影片上映後被罵上熱搜的原因。
畢竟,觀衆看恐怖片本身隻是圖一樂,并不希望那些發生在故事裡的厄運真的被帶進現實。
但反過來說,這恰恰也證明影片在沉浸感方面做得比較突出,這得益于它采用的僞記錄方式。
僞紀錄片創作對于如今的觀衆而言并不陌生,且早已被應用在各大類型片中,之于恐怖片特别有效的原因,在于它能提供足夠深入的臨場感。
也許是毗鄰東南亞的關系,導緻《咒》對壓抑環境的刻畫充滿典型的亞熱帶神秘主義色彩:
偏遠破敗的台灣山村,一群人信奉着奇怪的宗教,伴随着不明所以的儀式,悲劇忽然就發生了……
這樣的叙事套路在東南亞恐怖電影中幾乎随處可見,去年的泰國片《靈媒》就是這種模闆的再現。加之僞紀錄片帶來的臨場感,影片的觀賞趣味也大大提升。
不過和在恐怖片領域駕輕就熟的東南亞地區相比,導演柯孟融在技法的運用上,還是有新人導演的生澀和不徹底。
譬如一些鏡頭語言的設計上,上帝視角的介入并沒有為影片增色,反而破壞了僞紀錄帶來的“真實性”,實在是畫蛇添足。
可能導演并不想做得像《昆池岩》那麼極端,畢竟第一人稱視角通常會伴随大量搖晃鏡頭,導緻想要表現的内容适得其反。不過也恰恰是這種讓人“厭煩”的晃鏡頭,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實性”。
如果你還沒有過這種以假亂真的觀影體驗,可以去看看《科洛弗檔案》或者剛剛提到的《靈媒》,先不管故事的精彩程度,至少從代入方面來說,這兩部影片都已經做到極緻。
《咒》則像是吸取各家之長的雜糅,影片中你既能看到僞紀錄形式的運用,也能看到導演對反轉化叙事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你能明顯感受到他嘗試打破虛拟和現實界限的野心。
影片的結尾雖然充滿争議,也帶有導演極強的個人惡趣味,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反轉的重心落地到母愛時,似乎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諒的——盡管部分觀衆認為,個體的母愛泛濫沒必要牽連看客。
而要說到偉大的母愛,這的确是恐怖片比較少染指的一個主題,因為它本身和恐怖片所追求的冰冷刺骨想去甚遠。即便如《寂靜嶺》這樣在母子關系中收尾的經典恐怖片,其大部分時間聚焦的,仍舊是人性的污穢和肮髒。
回過頭來看《咒》中媽媽李若男的選擇,将觀衆拉下水或許也并非她的本意,一來,片中設定已經決定了符咒的傳播性質(越多人念咒,中邪之人才能得到越多庇佑);二來,倘若她曉得一種更穩妥的解咒辦法,也未必會出此下策。
于是在這樣矛盾的狀态下,片中的母愛就變得非常多義。
它一方面代表了人類對下一代的無私,這一面往往意味着老一輩人的無畏犧牲;但另一方面,它卻因為牽連場外觀衆,讓這份愛顯得格外自私(說到底,最終受惠者并不是觀衆,而是片中的女兒)。
這樣看來,導演想要探讨的母性話題并不是單純的付出和犧牲,即便如母愛這樣具備普世積極意義的人類情感,當面臨特殊極端條件的考驗,也會面臨矛盾和被質疑的窘境。
當然,要一部恐怖片能給你講太多複雜深刻的内容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畢竟這終究隻是一部販賣奇觀元素的電影。
不可否認,恐怖片的創作的确已經來到一個瓶頸,經曆所有你能想象的驚吓手法過後,《咒》留給恐怖片愛好者的回味空間并不多,反倒是再次固化了大家有關“邪教害人”的共識。
無論你喜歡或方案它,這部電影都是本月的話題性作品。《咒》的誕生絕非偶然,它背後有一整個開放社會的支撐,包容的創作環境讓電影的概念不斷革新,即便,它對一部分觀衆而言可能并不成功。
遙想内地公映在即卻被腰斬的《中邪》,兩相對比,徒留一聲歎息。
撰文 / Zed
策劃 / 輕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