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一部院線轉網絡的電影上線,是原名《刺局》的《青面修羅》,改編自圓太極的同名長篇小說。

這個電影項目也是很多年前就在操作,但因為樂視影業的狀況頻出,以及制片人張昭的離世,幾乎“一代失蹤”……

...

...
《青面修羅》片頭許可證

就在人們覺得這片已不可能江湖再見時,它卻換了套“面具”重出了,一開始講全片長60分鐘,真正上線又變成了近兩個小時。

而原先公布的陣容中許晴也被換了角,可以說跟樂視一樣充滿了“騷操作”。 目前《青面修羅》在豆瓣評分也是一言難盡,慘跌至4.3分。

當然說到此片,以及接下來應該還會上線的同名網劇,就不能不提導演李仁港。

與其稱他是作者導演,不如說是“邵氏電影”的精神傳承者。

...

...

《刺局》即使隻看小說的内容,就很“李仁港”:離恨谷,各種殺手組織,諸般奇兵利器……

...

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他之前的代表作《錦衣衛》《三國之見龍卸甲》《鴻門宴傳奇》《94獨臂刀之情》等片。

...
李仁港電影處男作《94獨臂刀之情》

再加上馮紹峰,徐少強等人的演出,更讓這樣的聯想,找到了“根基”。

...
馮紹峰繼《鴻門宴》後再次主演李仁港作品

但事實上,李仁港這個導演比較特别,甚至跟一般的香港都有所不同。

通常一位導演,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比如喜歡用相熟的演員,甚至整個班底,傾向于某類題材(這當然有時候也是制片人的選擇,導演在某個題材上成功了,就不得不反複拍),以至于發展出自己或明顯,或隐晦的某種電影風格。

當然這是導演這份工的共性,而在其中,還會有“一小撮”導演的自我風格特别強烈,甚至強烈到獨一無二,隻需要看一眼,就能辨别出來。

...

...
《青面修羅》劇照

而這樣的導演一般被尊稱為“作者導演”,以便跟通常那種行活,特别是大片場的流水線式導演相區别。

那麼問題就來了,李仁港導演算不算得上是真正的作者導演呢?

就如剛才所言,就算是一般的導演也會有些怪癖,在可能的情況下堅持一些東西,還難以解釋,再加上有些可能是後來的影評人“強行”加以總結出來的。

...
飛碟帽是一大标簽

...
《見龍卸甲》中也有

而李仁港相比一般導演而言,這樣的“怪癖”就更多了,比如大家“喜聞樂見”的飛碟帽,服飾頭巾,巫祝面具的設計,“奇技淫巧”的兵器與機關設計,以及在很多場景裡都喜歡立上幾塊石碑,刻上或隸書或魏碑的字樣,等等等等。

這當然跟他是美術指導,又在國外修過視覺藝術,早年還拜師學過國畫有關。

但問題是,也很少有人像他這樣,把自己這方面的“風格”無限放大,強塞到不管什麼背景題材的電影中去……

...
胡金铨導演的明朝“癖好”

雖然這麼說,也不意味着拍武俠,就必須跟胡金铨導演那樣工于考據,并把很多作品的時代都放在明朝。

這跟自身趣味及修養有關,不可強求。

不過另外,打一個可能并不合适的比方,就好比庫布裡克導演在《2001太空漫遊》裡用上了一塊黑方碑,效果不錯,格外自珍。

于是他接下來在自己不管什麼題材,風格的電影裡,都安上一塊黑方碑,從而使之變成比《閃靈》裡的237号房間,或者數字42,更會被影迷反複解讀的關鍵符号!

...
《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方碑

...
《94獨臂刀之情》中的石碑“标簽”

但這真的好嗎?

李仁港導演1984年進入亞視,導演過劉松仁主演的《九月鷹飛》,跟徐克最早的劇集《金刀情俠》可算是改編自古龍的同一部小說。

然後他在93年時為TVB拍了《射雕英雄傳之九陰真經》,主演是姜大衛,個人風格與其說是乍現,還不如說這部20集的電視劇,已經把他日後在電影中的“作者标簽”幾乎都甩了出來,并從此一直穩定保持着……

...
《九陰真經》是李仁港導演風格的集大成者

據說李仁港導演很喜歡看邵氏的老片,平生也很得意于張徹對他的一番評價,也就是把他說成是香港武俠電影的第三代領軍人物。

我理解中的作者導演,除了有固定的“标簽”之外,還會在一個或大或小的領域裡不斷深挖,或者确實是把這些“标簽”安插到不同的題材背景中,卻是為了産生真正的化學反應。

...
李仁港與張徹

從這一點而言,李仁港可能更像是張徹的“嫡傳弟子”,而跟徐克之間有莫大的分别。

就好比赤裸上身,盤腸大戰等屬于張徹的個人标簽,但他也跟李仁港一般,不管什麼片子裡都擱上一點,在自己的導演生涯中,始終如一,不斷重複。

而徐克則有所不同,雖然他個人導演,包括監制的标簽也很明顯,但始終利用不同的技術手段,求新求變,使他所拍的新版故事,與舊版之間有着幾乎是雲泥之别。

雖然我個人覺得他在劇本結構,特别是核心創意方面,還有很大的“曆史”局限,但比起張徹和李仁港導演來,顯然離真正意義上的作者導演,要近了許多。

所以,與其稱李仁港是一位偏執的作者導演,還不如說他是個“邵氏電影”的精神傳承者。

...
邵氏電影

邵氏這種傳統的大片場,是包羅萬象,包辦一切的,導演演員,以及服化道等,都是旗下的職員,一般都是拿固定工資的。

于是這種近乎流水線作業,就是哪部電影一火,就在短時間裡大批量的生産。

因為一切都是現成的,演員,場景,服裝,兵器什麼的,稍加改動,就成了另一部電影,反正一般觀衆也不會太在意這些……

...
《青面修羅》劇照

而邵氏之後的TVB,大緻也延續了這一體制與流程,隻是播放的媒介不同罷了,于是産生了很多TVB的套路,還有“标簽”,比如網上流行的台詞TVB體,雞公碗,五毫港币特效,還包括TVB武俠劇的動作設計。

老實說,上文提過李仁港所導的《九陰真經》,跟一般TVB金庸武俠劇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問題是,它不是主流。

...
TVB的《九陰真經》

在這劇之前和之後,比如83和94版的《射雕》還是傳統的拍法,而且即使是如今的眼光來看,那種傳統的拍法,可能依然是最适合金庸小說的。

這其中涉及到中國傳統小說叙事,以及改編成影視劇的老大難問題,不是一部《九陰真經》可以輕易改變的。

而之所以說李仁港導演更是“邵氏電影”的精神傳承者,在于他雖然在TVB時屬于一個革新者,但接下來在電影處男作《94獨臂刀之情》香港票房隻有76萬港币後,沒多久就執拗的變成了一個守舊者。

因為他當然從來沒有在邵氏片場工作過,不需要在演員,服化道,兵器,場景等方面,不得不反複加以利用,可李仁港導演就是這麼幹了。

總是盡可能跟邵氏老演員合作,這與其說是一種尊重與傳承,還不如說是某種守舊和偏執;

...
革新與守舊可能隻有一線之隔

而在兵器與機關的設計上也是如此,看上去非常花哨與精巧,但這些根本不參與叙事,隻是擺出來“展覽”一下,然後就沒它們什麼事了。

這一點從《錦衣衛》《鴻門宴傳奇》,到現在這部《青面修羅》皆是如此;

...
一以貫之的機關及字體設計

還有服化道,和場景就更不用說了,《青面修羅》裡派别衆多,于是介紹一批新角色登場,就要多“分配”一處宅第,或者特殊的場景,于是在實地或者後期特效上,依然不計成本的“大興土木”。

...
《青面修羅》依然大興土木

但真正能給人留下印象的極少,因為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是從同一張古老的建築藍圖,或者是邵氏片場裡已有的場景中,稍加修改後完成的。

...

其實像李仁港這樣,對于老邵氏電影有着複雜,甚至是扭曲情感的香港導演,也不是孤例,其中頗具代表性。

我個人認為是爾冬升導演,他是邵氏武俠小生出身,早年被關在片場中,稍微換身打扮,就出現在下一部武俠片中,而這段不斷重複的經曆,在他的内心幾乎都成了一份陰影。

于是他後來跟姜大衛一起拍《貓頭鷹》,極盡調侃諷刺之能事,而在自己當導演後,又隻拍當代社會題材……

但這種刻意回避的做法,到最後那份心理陰影,還是會再找上門來的。

...
姜大衛與爾小寶合作的《貓頭鷹》

于是到了2016年,他在徐克的協助下重拍《三少爺的劍》,盡管跟他早年主演,楚原導演的舊版相比,特效上的發展是一日千裡的。

但可惜的是,整體風格或内涵上,新舊兩版不管是電腦特效,還是室内搭景,呈現出來的感覺和意境,卻是半斤八兩,換湯不換藥的。

...
換湯不換藥的邵氏“陰影”《三少爺的劍》

而爾導跟李仁港導演,最大的區别,可能就在于前者隻當了一回遲到的“邵氏電影”精神傳承者,便知難而退了。

而李導直到今天,依然還在這條複古小道上,執着的行走,或是偏狹的踏步着。

...
複古小道上的行走,或踏步着

文:李翼

公衆号:抛開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