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分。

其實最近很反感過度吹捧大師和所謂神作,但這部确實值得9分左右。

完全沒有預想中的晦澀深奧,也沒有故弄玄虛的長鏡頭注水,91min的正片條理清晰,剪輯絲毫不拖泥帶水。甚至是部很标準的公路片結構,通過78歲的老教授開車回學院領獎的外部旅途完成了其個人内心的反思、沉澱、自我和解的内心旅程。

片中共有三次夢境、一次幻覺和一次回憶,三次夢境分别發生在出發前、出發途中以及領獎結束後,幻覺發生在首次回到20歲前的童年故居處,而回憶則是兒媳在教授的第二次夢境結束後與其交談中和盤托出的。

在旅途過程中中,教授再臨了自己的童年故居,加油時遇到同鄉的後輩,拜訪了96歲的老母親,邂逅三個朝氣蓬勃、活潑聒噪的年輕人,也遭遇了一次車禍,短暫搭載了一對彼此充滿怨氣、生活一地雞毛的中年夫婦。在汽車的同一空間内部完成了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三種人生狀态的互文和對照,又通過與母親、兒媳兩代姑娘的相處诠釋了“冷漠和孤獨會遺傳“主題。

伊薩克教授的冷漠/自私(或者說絕對理性)是來自其原生家庭/童年陰影,他有一個強勢、咄咄逼人且控制欲強烈的母親,青年時代他被親兄弟(斯格弗裡德)奪走了青梅竹馬的摯愛(莎拉),而對親情(或情感)的質疑這一點伴随他的職業(醫生)的發展愈演愈烈,婚後因其冷漠的個性導緻妻子出軌,而妻子偷情時他就在旁殘忍地目睹了全過程。以上種種經曆導緻他的性格愈加孤僻冷靜,繼而影響到自己兒子(埃瓦爾德)的性格發展,以至于成年後的兒子憎惡生育,想做丁克,導緻意外懷孕的兒媳左右為難。繼承父親冷漠個性的埃瓦爾德在回憶片段(73min)說出了那段可奉為丁克聖經的經典台詞:

“活在這個世界已經很荒謬了,竟然還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最荒謬的是認為他們将擁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

比較有趣的是,片中出演主角老教授伊薩克的正是瑞典國寶級老導演斯約斯特羅姆,看到演員表真的吓一跳,老爺子表演确實傳神。此外,影片中有不少精巧的設計:第一個夢境中隻有表盤沒有指針的鐘表在現實中老母親的舊物收藏中真實出現;第二個夢境中焦慮具象化的考官和病人的恰是現實中被兒媳趕下車的中年夫婦形象,而作為醫學院教授的伊薩克卻在夢中變成了答不出題目、焦頭爛額的醫學考生,這種身份的置換和互換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令人回味無窮。

同時,作為伯格曼半自傳體性質的影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對宗教的探讨和質疑(伯格曼父親是一位嚴苛的牧師,伯格曼本身出生在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庭,但很小就失去信仰),片中搭便車的兩位青年人分别信仰上帝和摒棄上帝,兩人在理性與感性、藝術與宗教、科學和政治等話題上産生了尖銳的對立和激烈的争吵,仿佛是導演内心兩種對立情感的碰撞。

影片通過對夢境、回憶、幻想與現實的複調式編織和文本相互對照實現了人物的前史和劇情的構建,在90分鐘的有限時間内完成了内外兩層故事的清晰講述,實現主角的人物弧光的同時也探讨了死亡、孤獨、宗教、愛等深刻的主題,可謂史詩。難怪27歲的餘華看完此片,驚為天人,一直從雙榆樹走了30公裡回到十裡堡心情才得以平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