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聯合唐甯書店、生活月刊、周末畫報以及FIRST影展舉辦的痕·女性月主題放映第四周以“花火”為周主題,放映了三部真人劇情短片和一部家庭私影像紀錄短片,邀請了劉雅琴(《當我走近你的時候》導演)、邱雨(《海底世界》導演)、張嘉琪(《海在我們身邊》導演),以及章含羽(《裂帛》導演)四位青年女性導演進行線上映後,分享創作曆程,解答現場觀衆疑惑。
以下是活動實錄。
痕·女性月主題放映海報
整理、編輯:張語嫣
審核:楊豔瑩
責編:劉小黛
抛開書本編輯部特别策劃
主持人 楊豔瑩:感謝四位導演參加本次展映映後交流分享,首先請《海在我們身邊》的張嘉琪導演介紹一下短片《海在我們身邊》。
“藝術或許可以給我一些不一樣的解答”
導演 張嘉琪:拍攝《海在我們身邊》的時候,突發疫情,全面封鎖。看到一個具象的概念,在真實的世界裡發生了,我覺得非常的荒誕。我帶着我的團隊,像拍紀錄片,在島上跟漁民,還有小女孩,也就是演員,記錄了一段疫情期間的真實生活景象。
主持人 楊豔瑩:我們觀看《海在我們周圍》時,能夠感受到影片偏向寫實風格,演員表演非常自然,就像在拍攝記錄片對象。接下來有請邱雨導演,邱雨導演介紹一下自己和短片《海底世界》。
導演 邱雨:大家好,我是《海底世界》的導演邱雨。《海底世界》的劇本大概在三年前就完成了撰寫,是我本科的畢業作業。當時想拍攝這部短片,比較大的原因是我想做類型元素的嘗試。但是我還沒有辦法完全把握一部真正的類型片,所以把它跟一個類似于文藝片的故事結合在了一起。
因為我是在深圳出生長大的,所以當時比較執着于想拍一個發生在深圳的故事,并且認真了解了故事發生地背景知識。我發現深港關系比較适合做類型化的處理的,所以寫了《海底世界》這個故事。
主持人 楊豔瑩:好的,《海底世界》确實非常的具有地域特色,我在片中也看到了很強的類型化處理的呈現。接下來我們有請,《當我走近你的時候》的導演劉雅琴。可以先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然後介紹一下您拍攝的短片。這部紀錄片,讓大家感覺很不一樣,自己的家庭對創作者來說,是比較難去觸碰的問題。但是您做了很真誠的表達,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創作的一些想法嗎?
導演劉雅琴:好的,大家好,我是《當我走近你的時候》的導演劉雅琴,大家叫我雅琴就好,這部片子是我的研究生畢業作業。一開始我本來想拍跟社會議題相關的紀錄片,但是因為疫情太嚴重了,當時我在北京一直處于隔離的狀态。後來回到老家,改變了方向,拍攝一些跟家人比較親密的人相處的狀态,在當時的拍攝環境下比較可行,那段時間我和我的媽媽一直待在一起。
最開始我大學的專業是自動化,因為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我覺得藝術或許可以給我一些不一樣的解答。從計算機領域轉到紀錄片創作這個領域,我非常想拍攝一些自己家相關的事情,大概是這兩個契機,我創作了這部紀錄片。
“我想讓我的片子,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意義”
主持人 楊豔瑩:謝謝雅琴導演的分享。我們今天放映的四個短片,風格各有不同。除了雅琴導演的紀錄片之外,章含羽導演和邱雨導演的片子是比較偏向類型化。我想問一下三位導演,大家在拍攝時,對題材的選擇會有怎樣的一個傾向?是根據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曆去選擇相應的題材,還是會在一個題材先行的條件下,選擇想要嘗試拍攝的題材。導演們可以進一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文本上以及題材上的選擇的心路曆程,還是按照剛剛分享的順序。先請章含羽導演來跟我們分享一下吧!
導演 章含羽:我一直傾向于選擇偏現實主義的題材,因為我想讓我的片子,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意義。所以我選擇的類型大多偏文藝、偏現實主義,這也是我個人之後創作的方向。
《裂帛》靜幀
在這次的文本選擇上,我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曆出發,選擇了這麼一個題材,創作了這樣一個劇本。包括大家看到的短片裡面女兒跟媽媽的關系,類似于現實生活中,我母親跟我的關系,還有琵琶和蜥蜴的元素,是我小時候學習彈琵琶,放學之後我會照顧蜥蜴,比較個人化的元素。
主持人 楊豔瑩:原來這個故事是跟您的親身經曆有這麼多相似的部分,短片呈現的元素很豐富,事件性也很強。
導演 章含羽:因為我比較喜歡強叙事,所以我會選擇用情節一步一步鋪墊整個故事。
主持人 楊豔瑩: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化的再加工。接下來我們有請《海在我們周圍》的張嘉琪導演,分享一下您在創作過程中題材的選擇和文本上的創作的路徑。
導演 張嘉琪:在題材的選擇上,我很碰巧遇到了東山島的那個小女孩。我本身就想拍攝常現實主義題材,想拍當下的人,面對疫情的困境,對自由的追求會該何去何從?當時秉持着這樣的創作理念,碰到了非常可貴的演員,想就着他們的生活進行拍攝。整體來說,它不是一個蓄意安排的事件,更像是一次創作的沖動,一次群體的、整個團隊的創作的沖動。
主持人 楊豔瑩:雖然您剛剛開始分享的時候說到,短片比較偏紀錄片的表達,但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叙事相關的段落。包括小珍跟她父親的關系,還有她的家庭構成的特殊,她的整個處境,讓人覺得非常的揪心。那我們接下來有情邱雨導演來分享一下自己在選材跟文本創作上面的一個偏向。
導演 邱雨:我覺得我自己在拍片子的時候并沒有一個定律,我有寫過那種完全從自己的生活出發的故事,情節大都很類似。《海底世界》屬于是看到的一些新聞圖片、一些新聞事件,或者身邊的朋友的故事,我在其中找到自己能共情的點。
還有從我覺得特别有意思的畫面出發,比如《海底世界》最開始是因為車廂裡面的那個畫面,在視覺層面觸動到了我。所以我想去用一個故事、一個人物把它呈現出來,總的來說就是有不同的出發點。
主持人 楊豔瑩:因為我個人的創作習慣是從一個完整的故事去構思畫面,一個畫面去構思整個故事,感覺是十分有挑戰性。能夠完成的話,是很有意義的一次創作。好的,現在我們把交流的機會,更多的留給現場的觀衆。
“她們是主動選擇了這段旅程”
觀衆1:我有一個問題,第一部短片《海底世界》之前有說,它是以一個在車廂中的畫面為基礎構思的故事,我覺得,短片中透過塑料薄膜的對視我覺得很有意思,她捅破塑料袋。我有兩個想法,第一,這兩個人有隔膜了,她們對于各自的命運有了分歧,她們之間有沖突;第二,我會猜想就是在車廂下那個姑娘的命運走向,是像她所夢想的那樣去香港了呢?還是說被人口拐賣了呢?我很好奇,那一群在車廂下面的女孩的命運。
導演 邱雨:首先,很感謝你看到這點。大家對這個地方給我的反饋都很不一樣,确實像你所說,給車廂裡面設計塑料膜,隔着塑料膜的對視,出發點是她們兩個人之間産生了隔閡。因為她們在前一個晚上,有一些可能超越友情的連接,但最後發現她們兩個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所以我希望通過視覺去呈現出來這個東西。
《海底世界》靜幀
然後你問的車廂下女孩命運的問題有點回到我創作這個人物的出發點,當時看了一些跟深圳改革開放初期相關的一些書籍,裡面有提到有特别多越南、東南亞等地區的女工,她們可能隻是經過了中國大陸,要去香港、去歐美等經濟發達的地方。
她們是主動選擇了這段旅程,因為她們覺得就算是去打黑工,也比在原來的地方生活的更好。這個其實是片中的女主無法理解的事情,我覺得也沒有必要講出來,可以由觀衆自行想象。所以很謝謝你,幫我補充到這個細節。
主持人 楊豔瑩:好的,片中這些像偷渡一樣的女孩,畫面從一個人,到一排人從視覺上會覺得很震撼。然後您說到她們可能是因為生活所迫,如果沒有特别完整的交代,我們反而對她們的命運有更多的糾結,她們在我們觀衆心中的分量也變得不一樣,這種開放式的處理方式我覺得處理的非常好。
觀衆1:剛剛主持人提到了一點,就是我們開始以為看到的是一個人,接下一個畫面發現變成一排人,說明了她們的那群人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她們好像從出生就被設定好了路,隻能走這樣一條給她們設定的路。塑料膜把那個越南女孩全面包裹,讓她沉溺在自己的夢想泡沫裡。
我認為塑料膜不僅是隔膜,而且反映她的一個心境,她可能隐約知道自己以後的命運走向,但是她不得不這樣去選擇。因為她沒有辦法,她在廣州那個地方的話,她就隻能過這樣的生活。塑料膜不僅是隔膜,還是她夢想的泡沫吧!在這麼現實的語境下,我會覺得有一種畫面感。
主持人 楊豔瑩:我們觀衆确實車廂她包裹着塑料膜的這個鏡頭,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您通過車廂裡的畫面,延伸出了整個劇本,車廂裡的這個鏡頭同時也讓觀衆印象深刻。現場還有其他觀衆想要提問的嗎?
觀衆2:我比較好奇《海底世界》的導演,對于人物角色塑造上的構想。因為我們會發現她的女主角,并不是一個非常偏于女性化構想的女性角色,但是表達出來,她本身又是一個棱角分明、很漂亮的女性。我想了解一下,當時有沒有刻意的去構想過主角的特征,來契合的影片角色,還是先有角色之後才去考慮的演員。
導演 邱雨:是先有角色才考慮演員,因為這部影片它有類型的框架,演員自身的發揮,對影片影響沒有那麼大,所以我是先構建了一個這樣的人物。從故事本身出發,這個人物她跟自己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跟自己的媽媽、學校的同學都是有隔閡的。在這種情況下,她才能很容易的跟一個語言不太通的女孩子産生連接,她跟這個故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覺得是得主角應該是一個比較有棱角,比較酷的女孩子,然後才選擇的演員。
觀衆2:雖然她們兩個人格格不入,語言不通,但是她們之間能建立那種超越友情連接,是基于人類本身共同的的體驗,産生的一種共鳴。
“一個素人演員能直接給你一個世界”
觀衆3:我想問的問題已經有一位導演回答了,首先我想表達一下,我對各位作品的喜愛,沒有想到學生作品就已經這麼精彩,希望大家多多拍片,希望以後能繼續看到你們的作品。我的問題是你們是怎麼去選角的,尤其是主角。我聽到有位導演說她選的是素人演員,我很驚訝,沒想到給我們展現出這麼精彩的表演的,居然是完全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素人。所以想聽一下你們是怎麼選擇演員,選擇标準是什麼?對素人演員與有經驗的演員進行拍戲指導時會有什麼不同的體驗嗎?這是我的疑問。
導演 章含羽:我短片的女主敲定的最早,在整個劇本完成之後,雖然後面有小修改,但是整體的人物基調已經确定了下來。因為金晶老師的整個氣質形象非常的符合,當時也就直接定金晶老師。其他的老師們都是給我拍了試戲視頻,我一個一個看完後敲定的,非常幸運,選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們!我片子裡邊很多的群演,其實都是素人。素人跟專業演員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些素人演員會不自覺的看鏡頭,我會想讓她們自然一點,這需要調整,其他的都還好。
導演 張嘉琪:從很實際的角度來說,素人演員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所以在開始選角的時候要盡量找外形、性格本身貼合劇本人物形象的演員,這一點很重要。可能一個素人演員能直接給你一個世界,他的生活習慣、外在特征,已經存在,不需要像培訓專業演員一樣花很長時間去改造她,甚至她還能給你的電影創造驚喜。
在跟素人演員合作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可能要盡量的包容。因為她們沒有接觸過一個真正像打仗一樣的劇組,她們需要花時間适應劇組的生活,所以需要導演的耐心和包容,以及導演要給她們信任,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
信任在這個過程中非常的重要,有了演員對導演的信任,尤其是小演員的信任後,再指導他們做各種各樣子的動作,他們就會更加投入,更加相信你,還有相信整個劇組,後續發展也會更加順利。
《海在我們身邊》靜幀
導演 邱雨:我覺得剛剛嘉琪說的特别好,我的這部短片,在當時面臨很大的選角困難,受到疫情影響,我需要的女主角,是在這樣一個年齡段,會說粵語的女孩子,男主角要會開大貨車并且會講粵語,當時基本上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演員。
最後已經是一個沒有辦法的選擇了,這個飾演爸爸的司機男主是我的一個親戚,女主角表演專業的一個學生。讓一個專業學表演的人和一個素人演員搭配在一起,難度系數有點高,素人最開始會害怕鏡頭。我的經驗是,如果要拍素人演員的話,至少要有3-4天的磨合期。
我在一開始拍攝的時候,飾演爸爸的演員他非常畏懼鏡頭,隻要他在鏡頭前面,他的表演就很不自然,這也影響到了專業學表演的演員。所以一開始拍的素材,基本上屬于是不能用的狀況,但是經過幾天磨合,飾演爸爸的演員慢慢熟悉表演,他就把他職業本身以及生活裡的東西慢慢融入到表演裡。
其實和嘉琪說的是同一點,我們需要去展現更多的信任和耐心,素人演員就可以慢慢進入到你想創造的世界裡。
主持人 楊豔瑩:好的,感謝三位導演對于選擇演員方面的分享。我個人很好奇,雅琴導演您的紀錄片,拍攝對象是自己的母親。您的母親個性鮮明,說話可能也會比較有鋒芒。您能分享一下,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有什麼不一樣的經曆嗎?
導演 劉雅琴:剛剛聽劇情片導演的分享,我覺得也有相似的地方。因為我拍攝方式不是24小時開機,或者一天開幾個小時。一開始拍的時候是每天都會開機的,但是那段時間特别崩潰,因為我不知道拍到了什麼素材是有用的,以及不知道這一段時間拍攝的目的是什麼?我是為了塑造一個怎樣的人物,我想要抓取的這個人物的特征是什麼?
對我而言,劇本創作的那個時期,我對人物的一些構想,在拍紀錄片的過程當中,相當于編劇和攝影,在同時的工作。所以我一般會先觀察幾天,然後構思我的剪輯腳本。比如說,在這一段落,我是想表現這個人物的控制,那我可能會去着重拍攝她的生活裡的一些機會、一些選擇。帶着目的去拍攝,就能夠抓到一些比較自然的地方。
當我拍其他的拍攝對象,大家都會很緊張,很畏懼鏡頭。這種情況,隻能多拍,多和拍攝對象磨合,然後也要去關注他可能在哪個時候是比較放松的。我一開始很多采訪打了專業燈光,然後就發現專業設備一擺出來,拍攝對象就特别緊張,我也會跟着緊張。後面就隻用了家裡面的那個台燈,導緻索尼機器噪點特别高。我覺得紀錄片就是這樣取舍的一個過程,在專業設備和畫面上的追求跟人物最自然的狀态是要有一個取舍的。
“在心理上,我們互相把對方當作獨立的個體看待”
主持人 楊豔瑩:我在學校上紀錄片的課程時,老師也着重提到過,我們前期會有一個相關的腳本,像您分享的拍攝過程當中,您對母親是有一些預設。我想了解一下,您在拍攝完這個紀錄片後,對母親有什麼不一樣的新的認識?
導演 劉雅琴:我覺得紀錄片很有意思的點在于,我和大家的感覺是一樣的。比如說我媽媽,她跟新的丈夫的相處。因為大家看到這部短片是第一現場的觀衆,我作為攝影師,我也是第一次捕捉到這個事件。所以我跟大家的感覺很類似的,我的感覺會在影片裡有所呈現,沒有片子之外的其他的東西。
觀衆4:您的紀錄片有一幕讓我覺得非常感動,您的母親和她的丈夫在玩捉迷藏遊戲,我不知道您剛剛指的是不是這一幕。這一幕讓我覺得很感動的一點是,那一刻,她的身份不是母親,她是獨立的一個人和一個自己親密的人在這玩的一個遊戲。
因為對孩子來說,母親好像一直是一個權威的形象。從小到大,孩子都沒有像朋友一樣,接觸到母親不是母親的那一面。這一個鏡頭也讓我反思,我好像也沒有接觸到我母親和别人相處是怎麼樣的,和她愛的人相處,是什麼樣子。我很喜歡這一幕,就想知道您拍了這部紀錄片後,對您母親有沒有新的身份的發現,新的改變、新的認知呢?
導演 劉雅琴:關于對我的母親的新認知,我會把她當成獨立的個體去看待。我們母女關系,之前我會跟很多東西捆綁在一起。片名雖然叫《當我走近你的時候》,但現在在心理上,我們互相把對方當作獨立的個體看待,母女關系也變得更好了。
主持人 楊豔瑩:謝謝雅琴導演的分享,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走的太近,離得太遠,都很難有很清晰的認識。像我們很多人可能都缺少跟父母的比較正常的普通的對話,客觀鏡頭的存在,促進我們相互了解,意識到我們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這也是我覺得我跟自己的父母比較缺少的部分。現場還有觀衆想要提問的嗎?
觀衆5:我想起了一首詩,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這段話對應了,媽媽給你的關懷,她們會想會不會控制你。其實我想說的是“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對于孩子來說,你的母親其實也并不是你的母親。她也是受到這個社會身份的限制,在片中,你的媽媽受到了這個社會身份的限制。所以影片一開始先說母親控制了我,最後回到原來我也控制了我的母親這個話題上。我覺得關于誰控制誰的探讨,是我觀看短片,感觸最深的一個地方,我覺得很棒!
“身處城市裡,不安、躁動,渴望和欲望強烈生長”
主持人 楊豔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概念,在現實生活裡已經被很多人提及。原生家庭對于父母合孩子來說,都是比較難解的問題。我自己有一些問題想要提問各位導演。首先想要問一下《海在我們周圍》的導演張嘉琪,短片是一個比較寫實的故事,但是女孩小珍,有一些動作上面的小設計,從頭到尾,她的胳膊上都有一種癢的感知,可能是皮膚病或者其他,她最後撓破了自己得皮膚,想問一下您這樣的設計有什麼用意呢?
導演 張嘉琪:關于她皮膚上的這個設計,是對于一個城市的喚醒,或者說是對于她自身成長青春期的一種喚醒。因為魚排上面有很多蚊蟲,蚊蟲叮咬讓她覺得癢。從見到男主人公阿健開始,然後身處城市裡,不安、躁動,渴望和欲望強烈生長。蚊子包是她内心的外化,想用這樣的設計來體現她當時欲望的強烈。最後這蚊子包被她自己摳破了,也是她釋放完之後的無力。因為那場戲結束後,馬上就被父親帶走了。蚊子包細節的設計,一方面結合的惡劣的氣候環境,另一方面也是青春期的一種躁動。
《海在我們身邊》靜幀
主持人 楊豔瑩:謝謝嘉琪導演的分享,觀看過程中也感受了它對女孩困境的隐喻。剛剛您說到了青春期的躁動、欲望相關的内容。這一部分解釋讓我對這個動作有了更加不一樣的理解。接下來,我想問一下章含羽導演,《裂帛》裡女兒這個角色,她跟自己的媽媽,還有面店的老闆娘這兩個女性的相處,她們的關系是我個人覺得整部短片比較抓人的點,您可以深入解讀一下,您是怎麼去構造女主跟媽媽,以及她和面店的老闆娘之間的關系的嗎?
導演 章含羽:媽媽一直想讓女主逃離這個地方,我特地把爸爸這個角色是隐藏了。媽媽經營着一家旅館,暗示母親也經曆過,文涵所經曆過的事情,比如說性騷擾。但是她更注重結果,她不想讓女兒待在這裡,重複她的一生。所以她想她的女兒去學琵琶,通過琵琶去逃離這個地方。她們之間像朋友,相互挂念着對方。
女兒最後把老闆娘,這樣一個她認為不屬于這個小鎮的人,推進火坑裡面,也是為了她的媽媽。面店的老闆娘是一個相對完美的角色,文涵的媽媽對老闆娘有着仰慕之情,但是她又不得不把這個人推入進火坑,她的内心有矛盾和掙紮。
《裂帛》靜幀
“這不是一個個例,它是一個時代的遺留産物”
主持人 楊豔瑩:謝謝含羽導演的分享!我觀看的時候,也覺得女孩跟老闆娘之間的感情很複雜。涉及到她可能最後要對老闆娘做的不利的事情。在比較短的這個篇幅中去呈現多段關系,是很好的嘗試。
我想問一下邱雨導演。我們主角的設定是一個重組家庭,原生家庭比較複雜的情況。她也因為家庭影響,性格上面跟普通女孩有點不一樣,在學校同學會說一些不太好的話。後來她嘗試的事情也是脫離學生生活的軌迹的,想問一下邱雨導演,對她家庭的塑造以及女孩本身的塑造是有怎樣的一些構思在裡面?
導演 邱雨:回到剛剛我說的一個話題,我在創作這個劇本之前,翻閱了一些深圳,香港關于這部分曆史的書籍。裡面記錄了很多這樣家庭的人,因為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的經濟還領先于深圳特别多的時候,很多的香港的司機要跨境到深圳,在深圳這邊出軌,包二奶,甚至有二奶村。但随着深圳的經濟發展,他們在這邊養不起另外一個家庭了。所以這邊的孩子要跟媽媽,重新的去尋找自己的家庭。這不是一個個例,它是一個時代的遺留産物。
當時在決定寫這個人物的時候,我找到這樣家庭的人聊天,深入了解她們的故事。我是帶着一個龐大的前史背景創作的,但短片的故事容不下太多這方面的内容,所以很多信息進行了删減。
《海底世界》靜幀
主持人 楊豔瑩:謝謝邱雨導演的分享,原來短片中比較複雜的家庭關系,跟大時代背景有聯系。聽了您的分享後,我也特别想再去了解它的相關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