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挺有意思,開始看得時候沒什麼太大感覺,後面越看越有味。

  一部國共史,分分合合、恩恩怨怨,本來是錯綜複雜,很難說清的,但《人間正道是滄桑》以楊家的故事來展開,以家說國,以小見大,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楊家四兄妹,楊立仁代表國民黨,楊立華代表民主黨派或國民黨左派,楊立青代表共産黨,楊立秋着墨不多,可以算是共産黨年輕派。這三方力量,就構成了國共史的三大主角。

  這部劇的每一個人物都很有趣,值得說一說,先從老的開始吧。

  瞿媽媽是一個傳奇人物,跟着兒子女兒出國留學,信仰共産主義,無條件地支持兒子,與兒子女兒分開後,還在黨内做地下工作,我都不知道這樣一個老太太是怎樣生存下來的,這是怎樣的堅強和剛毅啊。最後兒子犧牲了,女兒去世了,她是黨的母親。

  與之對應的是楊廷鶴,早期的革命者,看起閑雲野鶴,實則洞若觀火。對于兒女們不同的信仰,他沒有阻止,也沒有明确支持,隻是聽之任之,這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豁達。他雖不管兒女的事,卻是一個家的支柱。他年輕時的故事,應該也很精彩,他如何走上革命之路的?他有過哪些經曆?梅家兩姐妹如何愛上她的?

  接下來是瞿恩,他是理想主義者,是聖人。他說“理想有兩種:一種,我實現了我的理想;另一種:理想通過我而實現”,很明顯,他是第二種。這種人很可怕,他完全是理想和主義的工具。愛上這種人很痛苦,所以立華很痛苦,林娥也很痛苦。

  與之不同的是董建昌。豆瓣有人說“嫁人應嫁董建昌”,我很贊同。瞿恩是理想主義者,董建昌是現實主義者。你可以說他很世俗,但這種世俗是一種智慧,能給人安全感。可以說,立華跟了董建昌,是減輕了很多痛苦的。他最後起義,又何嘗不是順應潮流呢?

  楊立仁很有個人魅力,他是儒家,忠于領袖忠于政權,也盡到了為人子的職責。可無可奈何花落去,他的個人力量無法挽留敗局,最後他在金庫裡的痛哭,是多麼令人心痛。

  楊立華作為一個女人,在劇中扮演着一種調和的角色。她的理想與國民黨、共産黨都不一樣,她渴望民主、自由、博愛,所以說她是中間派。他最後既沒有選擇留在大陸,也沒有去台灣,恰恰說明了她的不同。這個女人也很偉大,收養了瞿恩和林娥的孩子。

  楊立青作為一個兒子,是不合格的,他從來沒有盡到一個兒子的責任,或者說,迫于時局,他無法顧全家庭,畢竟共産黨在抗日之前隻能流浪。其實,我沒有想明白,他是如何選擇共産主義的,隻是受瞿恩的影響嗎?

  瞿霞是恨的代表,她一直無法放下哥哥的死,所以她無法面對楊立青,而選擇嫁給穆震方。林娥是愛的代表,她愛瞿恩,後來也愛楊立青。

  至于像範希亮、湯沐雨、吳融,如果國民黨内多些這樣的人,也不至于一敗塗地了。

  國民黨為何一敗塗地,蔣介石實在應該負責。他畢竟不夠有雄才大略,胸襟不夠寬廣,隻知道軍事政治,可一個政權,隻有軍事政治是不夠的,還要搞經濟、搞文化、搞生産、搞民心等建設,他不知道,以至于浪費了22年的執政時間。

  劇中董建昌說了一句古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這句話值得我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