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這一概念這幾年在網絡上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

無論在哪個行業,隻要到了一定年齡,事業就會處在一個瓶頸期,跨過去了前方依舊光明,跨不過去也許就真的就被淘汰了。

沒有人想成為後者,于是壓力越來越大,危機感也就越來越強。

...

就像在互聯網行業中,每次一談到中年危機,就會想到35歲這個時間節點。

我也經常會跟同學開玩笑,35歲後一起去送外賣吧,開滴滴也行,回家種田就算了,畢竟年齡有些大了。

也許隻是對職業文化的調侃,卻也是對未來不确定性的迷茫。雖然還沒到那個年紀,但想起前程難免會有所思考。

...

如此值得探讨的一個話題,自然少不了讨論其内核的影視作品出現。

像《鋼的琴》、《男人四十》、《天氣預報員》、《美國麗人》直接将中年危機作為影片的叙述重點,即使是近幾年國産喜劇的佼佼者《夏洛特煩惱》,講的也是中年失意之人所作的一場美夢。

而本片講的也是一群丹麥男人面對中年危機時所采取的行動和發生的故事。

...

一、男人四十

馬丁在學校曾經是個大人物,科研經費和博士學位都已經為他準備好了,可是孩子的出生讓他放棄了申請的機會。

如今孩子長大了,步入中年門檻的馬丁卻發現自己與家人越來越疏遠,事業上也越來越沒有激情。

妻子天天上夜班,每天隻有在早餐的時候有機會碰面,上一次約會估計要追溯到八年前,曾經在朋友眼中如同神仙眷侶的倆人現在活成了室友。

...

成為中學曆史老師的他教着畢業班,但是毫無激情的課堂俨如一潭死水,學生們無法從中獲得一滴甘泉,導緻學生家長們集體來學校抗議,怕馬丁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進入大學的成績。

可是馬丁對這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物,他已經習慣了。

生活對于此時的他而言僅僅隻是每天固定的程序,他也嘗試過改變現狀,可以換來的結果似乎與原來并沒有什麼不同,于是他選擇了不做努力,得過且過。

...

馬丁在學校裡有三個好朋友,也都面臨着不同的問題,但卻有着同樣的中年困境。

體育老師湯米孑然一身,隻有一條小便還需要幫忙的老狗拉班為伴。

音樂老師彼得甚至連隻陪伴的狗狗都沒有,更為孤獨。

心理學老師尼古拉是他們幾個中混的最好的,住着海景房,有個有錢的妻子,可是婚姻幸福表面的光鮮被三個嗷嗷待哺的小孩所打破。

...

都說四十不惑,可是婚姻的矛盾,孩子的疏遠,事業的瓶頸,越來越沒有激情的生活,這些問題都随着年齡的增長使他們越來越困惑。

究竟如何才能逃離這樣單調無趣的生活,找回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

...

二、酒精計劃

挪威有個叫芬恩斯卡德魯德(Finn Skårderud)的哲學家及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觀點:

“人類生來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濃度。”

而當人類有了0.05%的血液酒精濃度時,會變得更加放松,更加自信和更有活力。

于是四個人決定開啟一項實驗,通過在工作日給自己攝入酒精以保持濃度水平在0.05%左右,來證實斯卡德魯德假說的正确性。

...

說是實驗,其實隻是給自己的飲酒找個合理的說辭。

他們拿海明威,拿丘吉爾,拿羅斯福進行舉證,這些大人物因為日常生活中酒精的攝入而使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閃閃發光,就是他們的好榜樣。并且将實驗作為論文論證能夠減輕他們飲酒的負罪感。

不過酒精确實是個奇妙的東西。在攝入一定量的酒精後的确能使人精神振奮,開朗自信起來。就像韋一航在酒後敢找馬小遠表白了,就像我在初三畢業聚會後敢在走廊裡牽她的手了,酒壯慫人膽不無道理。

...

有了酒精的作用,四個人的生活也漸漸發生了變化,曾經一潭死水的課堂一去不返,各自的課堂都變得生動活潑了起來。

馬丁也在八年後又一次與妻子開始約會,體驗了久違的愛情的歡愉。

...

可是酒精這東西的魔力就在于隻要稍不注意就會使人上瘾。

斯卡德魯德還提到一個觀點,關于“燃點”的讨論,即當人們攝入一定量的酒精後,要麼累了回家睡覺,要麼會繼續下去,獲得越多就越想要喝,直到終極宣洩的狀态。

于是他們為了追求燃點開始盡情喝酒,附上調酒配方:

比特酒八勺,四塊方糖搗碎,威士忌5毫升,苦艾酒1毫升,再拿一片新鮮橘子皮往杯口抹一圈,直沖燃點酒就配好了

如此搭配必定無口感可言,他們追求的也隻是将血液酒精濃度提到最高。

...

無法控制欲望的人必将被欲望反噬。

飲酒達到了燃點,也讓他們的計劃走到了終點。

尼古拉回家後因為飲酒過度而尿床,馬丁直接醉倒了鄰居家門口,與妻子之間好不容易修複的關系因為長期飲酒再度破裂,學校也接到了關于教職工在校飲酒的舉報。

于是針對斯卡德魯德關于人出生時酒精水平低于0.05%的理論研究到此結束,由于其帶來了巨大而負面的社會影響和酗酒的危險。

...

三、南柯一夢

青春為何物,南柯一夢罷了;

愛情為何物,夢中的造物罷了。

語出丹麥哲學家、詩人克爾凱郭爾,也是影片的開頭主旨。

...

影片中有兩場群體飲酒的戲。

一場是開頭,青年學生們舉辦繞湖飲酒比賽,誰能回到原點并且喝完一整箱啤酒,就能拿走酒瓶的押金。在醉了一夜醒來之後,無非受點指責和勸導,日子還是照樣過,課程還是照樣上。

一場是四個中年人為了追求燃點從家中喝到了酒吧,喝到了不省人事,喝到了酒精計劃終止,可是第二天他們醒來,面臨的是事業的瓶頸,家庭的矛盾,人生的孤獨。酒精能幫他們暫時找到青春時期的自己,但酒醒後夢也就破了,南柯一夢罷了。

...

酒精計劃終止後,大家的生活又漸漸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但是在經曆過一段時間的重獲新生後,也懂得了如何使自己更具活力。

隻有湯米依舊沉浸在酒精之中,生活對他而言似乎真的沒有多少意義,除了三個老友和一隻老狗,在因為酗酒被學校暫時遣返回家後,一個很美的黃昏,湯米和拉班一起乘船出海,随即選擇了跳海自殺。

而馬丁與妻子的關系也因為好友湯米的離去而逐漸緩和。

雖然對于家庭來說這是個喜聞樂見的結局,但是對影片整體來說卻顯得有些牽強,也是我覺得唯一有些爛尾的點,仿佛湯米的死隻是為了讓馬丁與其妻子和好作鋪墊,而不是彰顯酒精與中年危機在人們身上所展示的最為極端且無奈的結局,格局一下小了很多。

...

學生畢業遊行隊伍走到了碼頭,正在餐館悼念湯米的三人見狀也加入了隊伍之中,三兩杯酒下肚,馬丁在大家的期盼中終于跳起了舞。

這一段一分多鐘的舞蹈堪稱經典,不像《低俗小說》中特拉沃爾塔的即興,也不像《白日焰火》中廖凡那般笨拙,它完全融合到了影片之中,像是在找一個出口,一個能破中年危機這個局的出口,又像是在宣洩,将積攢多年,對于家庭對于事業的不滿與情緒盡情釋放了出來。

最後馬丁跑向了碼頭,當下的他也許想破局,也許是想悼念湯米,也許是想宣洩,不得而知,于是他朝着海裡縱身一躍,影片結束。

...

雖然酒精計劃從故事線上看是失敗了,過度酗酒導緻了負面影響的發生。

但是飲酒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也是因為酒精才有了最後那段經典的舞蹈,影片到結束都沒有給出是否應該飲酒的具體觀點,而将這一論點留給了觀衆去思考。

酒精到底是能給人帶來更為積極的活力?還是隻能将人從現實中短暫抽離,醒來後面對的是更大的空虛?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