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Welle浪潮(2008 德國)
很神奇,這部片子在豆瓣有一個“驚悚”的标簽。但我覺得此驚悚非彼驚悚。而是一種觀後内心深處産生的驚悚感。
我們通常在探讨一個問題,二戰時期的日本、德國普通民衆是否無辜。這部片子是一個很好的答案——既然是“民衆”,那麼在這個民衆中,在這個集體中,大環境不會是無辜的。極端的民族主義以高度的集體化将大衆情緒推向高潮,一旦有反對的聲音就被大衆排擠(如影片中率先退出課程的兩個女生、不願意做浪潮手勢的小男孩等)。
影片快結束時男主質問女主是否要當慕尼黑白玫瑰的索菲·朔爾(二戰時期德國内部反法西斯犧牲者)并且以暴力對待自己的戀人,這是很明顯在群衆思想中喪失自我的表現——一切為了浪潮,非浪潮成員就是異端,需要遭到打壓。影片最後一個高潮是引起這場運動的文格爾先生的演講——與希特勒一模一樣的話術,将自身、将組織置于一個領導地位,代表所有德國人的利益,指責德國政府的對現狀的遮掩與不作為,指出德意志在世界的弱勢地位,而他們就是攫取既得利益群體的先鋒,全場轟動,我甚至懷疑下一秒是不是他們就要做出什麼冒犯當代德國的手勢。
沖突在結局爆發,信仰崩塌的男二傷人傷己,文格爾先生作為無法控制這場浪潮的責任人被捕入獄。德國人的反思精神總是讓人不得不讓我們鄙夷某些聲稱自己無辜的加害者。片尾的結局殘酷而真實——在已經高度發達的社會,隻要存在社會矛盾,隻要存在階級分化與遊離群體,那麼法西斯集權就有死灰複燃的可能。
當然,影片不僅僅是對這一曆史問題的探讨。最讓人深思的還是集體主義存在的合理性與誕生以來就存在的弊端之間的矛盾。大家都會加入浪潮,因為這些人大部分都在尋求一個歸屬感,他們自身存在歸屬缺失,非德裔、窮人、寄養家庭、父母對其疏離而不關心等等。浪潮給了他們身份與後盾,他們擁有統一的制服,無需攀比,沒有經濟高低之分,做一樣的動作,信仰同樣的信仰(很熟悉,對麼),其實在一定意義上,集體主義給了他們非常大的支持,殺馬特非主流走上正軌了、孤僻的小透明開始掌握話語權了……但與此同時,凝成一團必然帶來對他物的排斥,而某種程度上,排除異己也是一種增強凝聚力的行為,在團體中,這是默許而被鼓勵的,至于自由、個人思想、個人選擇,則被淹沒在了“浪潮”當中。部分人在不自由中獲得了自由,部分人卻因為這份自由而不自由。
不談政治。粉絲團體的形成、乃至我們的星座、前段時間非常火的mbti測試等等,其實都是我們在尋找集體的過程。因為歸屬感的缺失與自我信心的缺乏,我們開始給自己貼标簽,有了标簽,有了集體在背後的支撐,似乎就有了什麼安全感。也許某種程度上,這并沒有什麼問題。但飯圈的極端排他、各類撕叉罵戰,甚至于星座、人格屬性的優越感,是否就其導緻的惡端?我們無法改變,即便自己清楚這個道理,在群衆的浪潮中,這些想法、這些行為,我們真的能作為人本身來控制自己嗎?我想,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意義。